张时川知道林子轩是开办银行的,便极力鼓动林子轩把钱投入他的公司,并许诺会有丰厚的回报。

有两个人从他的车前经过,路灯下看的不是很真切,但他觉得其中一个人似曾相识,好像在那里见过。

不过他没有放弃,而是离开南通,前往北平。

上台的任务就是打,想要在台上出彩,就要下死力气,才能得到观众的认可。

黎锦挥一心想要推广新音乐,或许和林子轩合作是个不错的选择。

平禁亚看罢此文,目瞪口呆,有点毁三观。

这一章节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无论是普通读者还是文人都针对杨康展开了讨论,特别是年轻人,他们对杨康的认可度更高。

难怪周瘦绢会到戏班来找人了。

附茶室、餐厅、旅馆、小卖部、服务处等。

这些曲子大多是国外的古典名曲,极少原创,配乐的好坏和乐队的水平有极大的关系。

她一定要演这个公主的角色,她要抓住这个机会,或许她会因此风靡整个上海滩。

这是多么俗套和狗血的剧情啊!

曹愚自然是林子轩的新笔名。

这正是让他们惊讶的地方,当他们还在争论新诗该怎么写的时候,有人已经用白话文写出了经典的诗歌。

最后,文明戏的底蕴不足,思想贫乏。

我们这代人就算在黑夜里前行,也不能放弃希望,而是要去为国家寻找到光明的未来。

他们认为文学应该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一般的问题。

《青红帮演义》,《义和团演义》,《白莲教演义》,《江湖三十六侠》……

林子轩觉得此人性格活跃,不那么死板,言谈中善于接受新事物,能力还不错,就先让他干起来,看看再说。

而且这其中还牵扯到了人情关系。

文言文学者讽刺白话文是“引车卖浆者言”,就是说用白话文写出来的小说没有文学性和思想性,根本不能称之为文学。

这才是批判的重点。

冯敬尧对这门亲事并不死心,他让林子轩等上半年。

这名留学生熟悉中国古代的历史,懂得西方的先进科学。

林子轩刚刚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震惊不已,这是开玩笑的吧?

这类描写才子佳人恋爱的小说很有市场,深受广大市民的追捧,想想也是,他们本身的生活已经够苦难了,才不愿意看描写民间疾苦的小说。

林家是个大家族,在松江有自己的纱厂和染布工厂,**染厂是松江纺织业的龙头企业,生产出来的布匹在南方很有市场,甚至打进了北方市场。

通过交谈,往日的记忆逐渐涌现。

这可是世界级的名著,难道整个纽约就没有一个有眼光的人么?

林子轩记得那篇马丁路德金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

小说中的言辞讲究简洁优美,需要的词汇量太多,他无法胜任。

在这个年代,二十岁还没结婚的男人都属于晚婚,而女子一般十六七岁就要谈婚论嫁。

歌星亲自唱歌,还有新式的舞蹈,无疑吸引了不少年轻观众前往捧场。

首场演出,林子轩带着冯程程和妹妹林晓玲一起观看。

在他眼里,整个舞台设计还是太过粗糙了,灯光不够炫目,服装的样式也不多,舞蹈排练的不太熟练,可现场的反应却很热烈。

这里是年轻人的世界,台上的孟晓冬在他们眼中就是女神。

“这就是你捧出来的名角。”冯程程淡淡说道。

在上海,富家子弟花钱捧戏子的事情屡见不鲜,但是带着自己的女朋友一起来的还不多见,或者说绝无仅有。

当然这也说明林子轩和孟晓冬没有不正常的关系。

“以后就是歌星了。”林子轩没有察觉到冯程程的情绪,略带自豪的说道。

孟晓冬在大世界连续演出,场场爆满,各家报纸纷纷报道,褒贬不一。

有保守的报纸批评这是西洋玩意,和京剧这种老祖宗传下来的国粹没法比,孟晓冬不去唱戏,反而唱这些乱七八糟的歌曲,舍本逐末,有辱门风。

也有进步的报纸说这是靡靡之音,颓废放荡,趣味低级。

同样有报纸指出歌曲旋律优美,是西洋乐曲和中国民歌结合的产物,是新音乐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