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比如,善于骂战的鲁讯,据说一生用了一百四十多个笔名,估计连他自己都搞不清哪些稿子是他写的了。

比如张痕水的《金粉世家》和《啼笑因缘》。

但在文学写作领域,倡议白话文写作的文人内部也有着不同的意见。

平禁亚批判《寻秦记》中各种人物的称谓错乱,随意捏造历史人物,作者对战国时代的风土人情一窍不通,通篇臆想之言。

因此,林子轩跟随父亲林伯清见到了冯敬尧,这位上海滩的大佬。

或许可以把《寻秦记》投给《自由谈》,毕竟《申报》的发行量在那里摆着,是个很好的平台,而且《寻秦记》中有些情节的确有艳情的成分。

在租界内集中了上海大部分的商贸金融机构,零售业发达,报馆林立,戏院遍地,还有最好的饭店和医院。

周瘦绢此人不仅是位小说家,还是位翻译家。

邮轮上有不少中国人,大多是在欧洲的留学生。

林徽茵在八岁的时候来到上海,进入上海虹口爱国小学读书,十二岁的时候迁居到了北平,进入培华女中读中学。

林子轩接到稿子后大喜,离他成为大文豪的道路又前进了一步。

他在照镜子的时候才发现不妥,宅了这么多天,一脸憔悴,胡子拉碴。

最关键的一点是,他看的外国小说都是中文版。

这时一股不属于他的记忆在脑海里浮现,那是属于这具身体的记忆。

也就是说他们注重现实题材的写作,抵制以鸳鸯蝴蝶派为代表的通俗文学。

《寻秦记》虽然用白话文写作,但仍旧被归于娱乐消遣小说,是他们批判的对象。

在批判了一会《寻秦记》后,话题转移到了新诗上面。

白话文的新诗是从胡拾的《尝试集》开始的,后来不少作家加入了新诗的创作之中。

此时的新诗创作基本上有两个方向,一个是模仿外国诗歌,另一个是借鉴中国古典民歌的素材,进行二次创作。

新诗该是什么样子,谁心里也没有底,只能说是在摸索阶段,还没有突破性的进展。

就像是黎明前的黑夜,需要有人撕开黑夜,展露光明。

“周先生,我这里有几首新诗,写的很好,请你看一看。”一位女学生拿出手里的本子,热切的说道。

周作仁此时是北京大学文学系的教授,文学研究会的创始人,在学生中有极高的声望。

“你念一念吧!”周作仁点头道。

这不是他摆架子不想看,而是诗歌这种注重韵律的题材只有在朗诵的时候,才能切实感受到优劣。

诗歌是用来传唱的,若是朗诵的时候不能朗朗上口,也就失去了诗歌的韵味。

这位女学生站起来,拿着本子,心里颇为激动。

上面是她抄写的几首诗,也是她最为喜欢的。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是《雨巷》。

在女学生朗诵的时候,周围一片寂静。

这首诗有中国古典诗词中婉约、清丽的韵致,又具有浓重的象征抒**彩,让人如幻如梦,朦朦胧胧。

朦胧而不晦涩,低沉而不颓唐,深情而不轻佻。

而且诗中的音节极为优美,有一种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

读起来,像一首轻柔而沉思的小夜曲。

一个寂寞而痛苦的旋律在全曲中反复回响,萦绕在人的心头。

朗诵完毕,周作仁沉浸在诗歌的优美之中,久久不语。

他觉得这才应该是新诗,这才是新诗发展的方向。

“周先生,我念下一首了。”女学生请示道。

周作仁点了点头,示意继续,他还在想着刚才的念头。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这是《断章》。

和《雨巷》的优美抒情不同,听完了《断章》的人大多都愣住了。

这首诗很短,乍一听没什么,可越琢磨越觉得蕴含丰富,似乎很有深意,但仔细想想又没有什么可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