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丰小说网 > 武氏春秋录 > 第二十八章 班师回郫墨翟献城 吟黍离杜宇思故人

那被称为“朱天国师”的见卫兵竟不相信自己,便从袖中取出一柄玉器,其状如火炬一般。只见国师将其握举在空中,对着城楼上严词喊道:

武维义在一旁听见众人议论纷纷,便上前去向众人解释道:

“上古之时,天照大神曾经留下片甲箴言,诠释所谓秩序与耗散就像是一对孪生兄弟一般,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我祆火神教便是柄持耗散之真理,以创立世间永恒之秩序为己任……当然,这些天道之奥妙又岂是你们这些顽劣俗子所能理解明白的!不过我看你倒也还有几分慧源,不如就由我将你引荐入教。宗主大人向来惜才,你若是愿意投入我们教中,假以时日必是我教中栋梁之才。到时候一同辅佐宗主,匡扶真义,又何愁我等大业不成?”

那名老翁面对这突如其来的蜀兵将自己是团团围住,脸上却是丝毫不露惊惧之色,一边扫着地,一边却气定神闲的回答道:

武维义见杜宇是一脸的困惑,却不直接正面回答,反倒问起公主来:

“宇妹!不好了!不好了!”

武维义听罢便是摇了摇头,长叹一口并感慨说道:

“在下便是,请问这位姑娘有何指教?”

就在此时,只听蜀人阵中又有一人高声喊道:

“豪!蜀兵已经阵列于坡下,一眼估摸着,大约来了千人有余。”

柯迩震西又骑在马上蔑笑着说道:

武维义听罢,便将手中那方绢帕摊了开来,与那羌人青年说道:

“是呀!若要成就此事,的确是难于登天!但是……如若不然,依照虫洞的理论,便再无回去的可能了。”

武维义听到有人要放火,不由得也慌张了起来,便披上一件外袍便随墨弟往外跑。刚要出房门,突然想起来蜀王所赐的那件锦衣玉带,便赶紧找出来以后一同裹挟着带走。墨弟见状连连摇头道:

“上仙难道没有听到过‘祆火神教’?”

“去去去,哪里来的白净书生,如何这等不懂规矩?若人人都像你这般东请一下,西请一下,老师还不被你们给累死……”

“在下……在下已在蜀国叨扰了王子许多,岂能再……”

武维义听到这便明白了,定然是他见到了自己是从天上坠入蜀地,理所当然的便与太阳联系到了一块,这才如此对他礼遇有加的。只听此时老蜀王又继续说道:

蜀王先是点头“哦”了一声,旋即又是继续问道:

“来,诸位臣工,看酒。”

说罢,王子疆驾着马车在城中巷道内又连着拐了几处弯道后,终于来到了一处开阔地方。

武维义却不以为然,回道:

锦织公主杜宇正在迟疑犹豫,身边的女侍卫看出了公主的心思,便在她耳边悄悄说道:

“大胆的贼奴,竟敢直呼我辈先祖名讳,你究竟是有几颗脑袋?竟敢如此放肆!”

众人只听那湖面上发出“扑哧”一声巨响,空中那人撞击了湖面,激起的浪花足有一丈多高。

“奇了怪了,这墓室内怎么会有白光?”

武维义正觉得迷迷糊糊,又一脸茫然的瞧着那个方才与他对话的人,只见此人穿着一身锦织的衣袍,腰间挎着一把青铜长剑,眉宇之间尽显示出一股王者之气。然后武维义又往身旁环顾了一周,突然发现他如今竟然身处战场之中。只听闻外面是杀声震天,又见墙头处是狼烟四起,延绵过去竟是一眼望不到头。

杜宇听了却是有些伤怀,蜀国虽说疆域也算不上辽阔,但她从小到大也都还未有出过蜀国。如今听到武维义说这几日便要启程前往夜郎国,不免对郫城有些恋恋不舍,因此便独自站在城楼上,远眺着前方,喃喃的吟唱了起来: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武维义原本正要与杜宇商议正事,却听杜宇来了这一番抒怀吟唱,不由得心中一震:

“公主您方才所吟的,可是周人所吟唱的《黍离》?”

公主回过头去也是一脸惊讶的瞧着武维义:

“武先生竟也识得此诗?但是这首诗这首诗是当年施姐姐在蜀国所作的!先生既从未来过蜀国,又如何会识得此作?”

其实,武维义又如何会不识得此诗,姑且不论他就是吃这口饭的。作为《诗经国风王风》的首篇诗作,就算是他那时代的寻常百姓,多多少少也都听过这首脍炙人口的悲绝之作。但是令武维义没有想到的是,今日在此竟会从公主的口中一字不差的吟诵下来,这又岂能不让他感到惊奇?

“哦,公主莫要奇怪,此诗在我们那里可谓是流传极广的。此诗寓情于景,借景以抒其郁郁之怀。而其中所蕴含的那份因时过境迁,物是人非而引起的忧思,又被多少同为客居他乡之人所感同身受。只是公主口中所述的这位施姐姐又是何人?这篇《黍离》果真是她所作的?”

杜宇点头言道:

“千真万确,十几年前周人宗庙王畿内乱,施姐姐与她的胞胎妹妹,在几名周人侍卫的保护下逃到了巴国。而这巴国的国主也不知是何缘故,知他们乃是周室后裔,却是对他们阳奉阴违。表面上是恭恭敬敬的招待了他们,暗地里却派人下去截杀他们。本宫的父王当时正在巴蜀边境与巴国国主商议停战事宜,准备从此与巴国化干戈为玉帛,歃血为盟。原本那几名周人侍卫的生死与我们蜀国其实也并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在父王回程的路上却在车驾上听见了一阵孩啼之声。父王四下找寻,竟在路旁树丛之中搜出来了一双女童。另外,还搜出一份遗留下来的帛书详述了此事原委。原来这一双女童的父亲竟然就是那弑兄夺位,自称天子的王子朝。父王知此事有些蹊跷,于是回宫之后父王便将她们二人收养了下来,为了掩人耳目,对外却只说此二女为施姓之女。”

公主杜宇的这一番叙述,却是令武维义着实吃了一惊,他猛的一下子想起了最初他随队科考之时,使他莫名其妙穿越过来的那座王子朝陵墓,他心底暗想道:

“对啦!对啦!杜宇口中的这宗周宗王庭内乱,必然就是发生于公元前520年左右的王子朝之乱!而这不正是我们南阳科考队所考证出来的王子朝陵墓所处的时间吗?这究竟是巧合?还是冥冥之中真有另一番天意?”

想到这,武维义便不禁继续向杜宇问道:

“那不知公主的这位施姐姐如今却在何处?”

只见杜宇摇了摇头,叹了口气回道:

“在几年前,一夜之间她们二人便都不辞而别了,我也不知为何。临走之前与我留下一封帛书,说是要去楚国完成未尽之事。我为了此事还几次三番询问于父王,父王却只说都是为了那些周人的家事,叫我以后便不要再提了。”

“怕是其中必有些缘故,在下总有些感觉,搞不好应该与那祆火神教是脱不了干系!”

武维义望着前方思索了一番,又脱口低语而出。虽然声音很轻,但是也还是被杜宇给听到了。杜宇一惊,侧过头去看着武维义,似乎是想到了什么:

“武先生是说?……如今蜀国的乱象会与我那两位姐姐有关系?”

武维义却不做声,过了许久,依然还是想不出其中的利害关系。只是摇了摇头,回答道:

“实不得而知……又或许只是我近日被这神教之事给搅得过于敏感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