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有什么好玩的。”

当杨士琦在一所雪屋前见到李长庚时,他正在给几个营总,还有一些官员、市民布置物资发放问题。李长庚早就没有了平时的风度,脑袋上反扣着狗皮帽子,脖子上扎着一条大围巾,身上裹着一件羊皮袄,手上带着一副大棉手闷子,下身穿着一件两条腿能立住的大缅档棉裤,脚上穿着双大乌拉草靴子。老远一看跟赶大马车的车把式一样。嘴里哈着白气,眉毛胡子上面挂了一层白霜,嚷嚷着:“我不管你们有什么困难,今晚一定要让官兵和参加救灾的老百姓,都得吃上一顿猪肉炖粉条,这顿我请客……。对了三食堂彩灯都安好了吧,好今晚就在三食堂里面,我要开记者招待会……。这个冰灯以后我们要想办法将其常态化,争取每年都搞一次,一来可以增加zhèngfu的财政收入,二来也给咱们城市打造一张特sè名片……。”

“萤火岂可与皎月争辉!不夸张的说,李长庚如有二十年磨砺可坐老夫的位置。汪兆茗吗,二十年后也就是个部长的水平。

“如果收回铁路我们有得谈吗?”

李长庚还真不知道许兰州和巴英额两人会来,这两人和张作霖关系比较铁,是一条绳上的蚂蚱。来哈上任的时候张作霖跟他做过交待,这两人和现在黑龙江省长朱庆澜很不合。张作霖曾为许兰州上书袁世凯保举他为黑龙江将军,虽然未果,却与许兰州结下深厚的交情。

“这样的话就不要再说了,我即然任用你等,自然是看重你们的能力,也是对你们的信任,我相信自己的眼光,你们也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做大事的人要勇于任事,不要怕失败,失败是成功之母,事情做错了没做好,这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学会吸取教训总结经验。”

在李长庚严厉的目光下,几位区长都是看过方案后,一幅若有所思的沉默。

拿着一份厚厚材料的李长庚,匆匆走到主位坐下来。没有任何寒暄地直入主题:“今天要和诸位讨论一下,哈尔滨重新规划建设方面的问题。哈尔滨的城市建设要有一个中心区,那就是南岗区,这里将变成整个黑龙江省乃至整个东北亚的政治、经济、商贸、文化、科研、金融、交通、教育中心。

在中国古代东晋时,浙江上虞祝家有一女祝英台又名:祝九妹,女扮男装到杭州游学,途中遇到会稽来的同学梁山伯,两人便相偕同行。同窗三年,感情深厚,但梁山伯始终不知祝英台是女儿身。

李长庚拍拍水津弥吉的肩膀,“这是不礼貌的行为,还是我自己去吧,你给我指一下就成。”

“领士先生,我觉得这个方案内容是什么现在已经不重要了,我们要做的是阻止他向俄国道胜银行贷款。然后我们在趁机而入。”正金银行的大股东,町田德之助说道。

刘大力和李鸿漠一起回来的,与李鸿漠一起来的还有两个人,两人的打扮都比较西化,一个叫钱南方,一个叫李学儒,都是帮李鸿漠做事的幕僚。

“当然,这是我在法国用手工打造的。我认为汽车不光可以赛跑,更可以在艰难的道路上行驶,我管这叫越野汽车。相信军方会喜欢这样的汽车。”

李长庚与布莱尔聊了起来,“市长先生,我们汇丰银行资本雄厚,又与您有过合作经验,如果你想开发哈尔滨的话,汇丰银行十分愿意与你合作。银行方面对你的能力十分看好。”

“好的,如你所愿。”李长庚的手枪在放到一半的时候,勾动扳机,‘呯——’一发子弹从大毛子的裆部穿过。

李长庚掂了下手中的书稿递给张作霖,这是一本关于世界大国兴衰史的图书。张作霖这时翻开手稿,看到开篇的中国梦。便入了迷。“哈哈哈这书好看,过瘾,还有这么多插图。不识字的人都能看个大概。”

李长庚在灯下奋笔疾书地写着,时而用笔记本查一下中国大百科全书中的史料。一天、两天、三天就这样过去。

这天早晨,建筑工人小孙,正在上海与他的工友建设一座摩天大厦,这将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也即将成为上海的新地标。大楼快要封顶了,站在高处的小孙,如在云瑞,望着脚下,如甲虫一般的汽车,川流在大道上,他觉得自己很骄傲,因为这座大楼有他付出的一份力量。与此同时,设计这座大楼的工程师老岳,却无心脚下的风景,大厦就要封顶了这需要小心的计算,jing密的求证,这栋大厦是他事业上的一个里程碑,能设计建造摩天大楼的工程师,世界上屈指可数。这栋大楼完工后,他们将……。

冷静下来的李长庚,放下自己好高骛远的想法,决定还是先是从轻工发展这条思路开始,如今正是借着欧战积累财富的时机,等欧战过后在去美、德扫货。

李长庚和曹chun光跑了一小天,才办完证件的事情。“老曹,大总统催得也太急了,要不是赶火车,咱们哥俩喝点。”

“大总统那里是痴了,大总统是心疼国家好不容易攒下的元气,却又要伤了。如果没有西南的事情,中国正是借着欧战之机,发展国力之时。可惜——可惜!”

“哈哈哈,启明乃是统管全局的人才,放在一个地方十年时间,可别消磨了锐气。”

自古以来华夏民族就有着重视教育的传统美德,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些语句都在说明,读书可以改变人生,读书可以改变命运。当然这是指个人而言,就一个国家而言,一个国家人口受教育的程度越高,国家的发达程度也就越高。

“李大人高义啊!虞某人不才,愿出资三十万。荣某人愿出资十万以助李大人。常某人愿出资十万助李大人。吴某人愿出资五十万助李大人。张某人愿出资二十万。陈某人愿出资五万两。傅某人愿出资二十万两助李大人。”众人纷纷起身一边给李长庚行礼,一边慷慨起身报出自己捐款的钱数。

当然对李长庚提出整顿报界的意见,也有许多拥护者,最热烈的就是那些保守派官员,他们对应付记者缺乏经验,经常办了件好事,被报纸一宣传,却遭了万人恨。李长庚提出的报纸审查制度,给这些官员指了条新路。在一些就是报界和文化界的主流人员,这些人对记者行业都有基本的良知,对民国混乱的报纸发行业,有着一定的jing醒。他们从李长庚的文章看出其理智客观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