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总觉得这一套废水处理系统太昂贵了,没有必要。只需要建设一个中和池,一个阶梯式沉积池就可以了。按照这个建设图纸,中和、沉淀就要经过三重循环处理程序,还要建设废水收集分离管道系统,活性碳过滤系统,造价太高了。”

就在忙碌的工地不远处,有着一个简陋的工棚。郭逸铭指指点点,手指在工作台上指指画画,向围在他身边的工程师说明建筑要求:“……,这里是实验车间区,为了追求建筑速度,厂房使用钢架构建造。厂房必须做到全封闭,根据功能需要,依次设置为材料准备区、清洗区、硅晶园制备区、切割区。各功能区之间实行隔绝,相连功能区出入口设立除尘间,使用淋浴去尘,通过层层除尘,争取使制备区做到无尘化……”

郭逸铭作为他的随从,只要做好翻译工作就行了,反而没有他这么辛苦。不过在主要领导之外,他也不失时机地和这些部门行局的秘书大套交情,天女散花般散出数十张名片。

这是他吸引中方同意合作,在国内开创事业基础的香钩饵。

郭逸铭满口答应,从雷为民所长手中接过一本印着中科院材料应用研究所抬头的便签本,一支钢笔,熟练地在纸上画了一张设备草图。设备很高,整体封闭,看起来很像是一个锅炉,但在内胆部分,单独画出了一个石英坩埚。

这个实用化过程简单的说,就是研制出可以批量生产,价格相对低廉的专用设备,使之尽可能复制当初的实验条件,以之建立专门工厂。思考如何用经过培训的工人来代替专门的研究人员,进行工业大规模生产的研究机构。

友谊厅八桌酒席,每桌都放了四五瓶,与宴的人一个个都像酒仙下凡,几瓶茅台转眼就被喝得精光。霍克不敢喝这样的烈酒,那碗点过火,酒精被大量燃烧以后的茅台却是他的挚爱,据说喝在嘴里甜滋滋的,并不醉人。

郭逸铭他们入住的客房在三楼内侧,不受外面车辆行驶噪音干扰。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外面灯光映耀下,绿树如茵。左、右、后三侧各有几个由水泥道路区隔出的独立区间,一栋栋鹅黄色的小楼掩映在绿树之间,雅致幽静。

前行约一两公里,车队左拐,驶上一条大街。

几个人笑着说了一圈,一个人压低了声音悄声问道:“对面那个穿西服的人你们看见了没有?看他的样子年轻轻斯斯文文的,不过好像不是国内的”

各企业领导、职工,身上的衣服干净整洁,有些还烫出了衣缝线条,个个都拿出了最好的精神面貌来迎接他。

可在这些表面文章之外,这些生产厂家的实际加工能力,却让他暗暗叹息。

所有的企业都还采用的是人工操作,这么些工厂内,他就没看到有一家工厂使用了数控加工设备!企业拥有的设备更是种类繁多,年代迥异。有国内最新生产的,有七十年代初期出厂的,有六十年代的,再早他还看到了五十年代的机床,铭牌上醒目的俄文标志——这是当初苏联援华时期的设备,到现在还在用。

这还不算什么,他这次东北之行,甚至看到了一台日据时期的蒸汽锻锤!

据了解历史的厂方陪同人员介绍,在获得这台蒸汽锻锤之前,它就有相当长的一段使用期限了,或许其实际制造时间能推溯到本世纪初叶。

这些老旧设备并不是作为工厂的历史陈列起来,供人参观,而是在工人的操作下,实实在在承担着加工制造职能!厂领导们还对这些设备颇有赞誉,表示这些设备皮实、耐用、故障少,作用很大,他们甚是骄傲地向他表示,在工人们细心的保养下,这些设备再用到下个世纪也完全没有问题。

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郭逸铭对于这些领导的乐观,哑口无言,不知道该如何应对。对于委托这些工厂加工的设备部件,也充满了忧虑。

可当企业拿出准备好的部分加工件,让他检验时,他却惊讶地发现这些部件的加工精度非常之高,完全达到了设计指标。这令他极为惊讶,他差点怀疑他看到的那些机床设备,是政府为了保守生产机密,搞出来的障眼法,真正进行精密加工的生产场所,并不在此。

但他经过仔细观察后,却震惊了。

从部件上无序的车削痕迹,确认这些部件,并非一次加工形成。很明显,这些部件都是经过粗加工、精加工,再由极少数技术超群的老工人,凭借经验,一丝一丝改出来的!

这些部件的确是用工厂内落后的设备生产出来的,没有动用数控加工。

让部件加工精密品质发生跳跃的,竟然是一群技术极其出色、依靠丰富的经验和稳定的手感,手工加工出来的!

八级钳工!

他的脑子里,陡然出现这个已经在全面推广数控加工、后世几近于成为神话了一群超级人才。他在学习工作时,就曾听老前辈们说过当初工厂的老工人们是如何了不起,可以靠着一台虎钳工作台,一把锉刀,就加工出达到航天级别精度的精密件。

当初对他而言,这不过是一些逸闻,只是用来教育他们,以此缅怀老一辈创业者筚路蓝缕,开创出现代科技之路的艰辛。但现在,活生生的例子就摆在他面前,就握在他手中。

这是他们后世这些依赖于计算机、高精度测量仪器,用数控加工设备解决所用问题的科研工作者,所无法想象,也永远不可能超越的。

正是这些八级钳工、八级车工、八级焊工,这批八级技工给了他异乎寻常的帮助。他们不懂有限元计算,不懂曲面设计,却能用简陋的工具,以及一些郭逸铭匪夷所思的土办法,实现他的设计目标。

在他眼中,这简直是变魔术!

不可思议。

只可惜人力有时而穷。,是他董美堂花了大力气,动用了许多关系,才一力促成。

国家付出了巨大代价,如果最终被证明是一场骗局,他董某人就算靠着自己的老资格挺过去,也会颜面无光。

总算,美国人没有骗他……

他扒着小小的观测孔,久久不愿离开,看了又看,等了许久,才恋恋不舍让给别人。

郭逸铭是最后一个看的,他也是这方面专家,只看炉内的热效应,他就知道这次试验至少已经成功了一大半,接下来,就看控制员的能力,看他能不能顺利完成结晶、提升。

三天。

还要三天。

所有人都坐立不安,可为了保证洁净室洁净程度,大家又不好不停地望制备车间跑。每一个参与试运行的人,都很少与人交谈,不是在房间里故作镇定,就是出去在田野中乱走,以释放紧张的心情。

偶尔从制备车间传出数据,人们便一拥而上。能看懂的看到数据,或是喜形于色,或是面皮一松,看不懂的就看别人,随即作出与之相符的表情。

上上下下,看到相关数据都是喜笑颜开。当初计算三天能制备成功,很多人还有些怀疑,但在数据面前,当初疑问的人都闭上了嘴。

试运行必定成功!

这是科技上的进步,更是政治上的成功,三天制备成功,证明了美国公司没有吹牛,更证明了当初作出引进技术的领导政治上的高瞻远瞩。

开炉是在第三天夜里,没有人睡,全都涌到了制备车间门口。

其实之前,通过传出来的消息,大家已经知道制备很成功,硅晶体结晶顺利,单晶棒也完全按照预期提升成功,可大家还是固执地等待在这里,一定要亲眼见到,第一根单晶棒出现在面前。

“停炉了,顺利停炉了!正在进行炉内冷却。”隔离帘掀开,记录员兴奋地跑出来,按动通话器开关,透过防护服面罩,瓮声瓮气地大声宣布,“单晶棒制备成功!比预期的效果还好,生长直径超过了八十毫米,长度达到了七百毫米!等到炉温冷却后就可以正式取出!”

场外一片欢腾。

郭逸铭早就知道这个消息,可他还是哭了,苦得稀里哗啦。不容易,太不容易了,在这个时代搞高科技,面临着来自方方面面的困境,真的是太难了!泪眼婆娑中,他看到董老也同样老泪纵横,在他身边,许多人都流出了眼泪。

但在他们脸上,是无尽的喜悦。

最新无限制美味家meiweij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