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珍和尤氏急忙迎了出去,宾主在会客厅进行了亲切友好的谈话。尤氏首先向大家介绍了自己的娘家妈,大家见过,彼此让了座。

“刚才冯紫英来看我,见我面露忧郁之色,问怎么了,我告诉他媳妇儿身子不舒服,不知是喜是病,所以心中着急。”贾珍说道:“冯紫英说,他认识一个医生,名叫张友士,学识渊博,现在因为给儿子买官来到了京城,就在他家住着呢。我已派人去请了!”

这天,风和日丽,万里无云,贾璜夫人在家闲着没事,忽然想去看看寡嫂和侄儿了。

贾菌:荣国府近派的重孙,其母守寡,是独生子。

【读书人】分为两种,一种是以考取功名为目的,学习的主要课程为四书、五经、八股文,代表人物:贾政、贾雨村。另外一种目的不清楚,可能与个人爱好有关,学习的内容很广,涉及医学、药学、社会学、爱情学等等,代表人物:贾宝玉。

黛玉接过手炉抱在怀里:“也亏你倒是听她的话,平时我说的你都当了耳旁风,怎么她说的你就当了圣旨了?”

“哥哥(薛蟠)不在家吗?”宝玉问。

王夫人:人家诚心诚意来请你,你别辜负了人家一片好心,有事没事都去坐坐吧。

“配齐此药有点麻烦,你听好了。”宝钗笑着说(此药充其量也就算个保健品,绝无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的批准文号,请不要对症下药):“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秋天开的白芙蓉花蕊十二两,冬天开的白梅花蕊十二两,将这四种花蕊在次年的春分那天晒干,和着药引子研好,用雨水那天的雨水十二钱,白露那天的露水十二钱,霜降那天的霜十二钱,小雪那天的雪十二钱,把这四样水调好,再加十二钱蜂蜜,十二钱白糖,和成龙眼大的药丸子,放在瓷坛内,埋在花根下,犯病时拿出来吃一丸,用十二分黄柏煎汤送下就行了。”

平儿站在炕沿边,打量了刘姥姥两眼,问了个好,让坐。

刘姥姥看不下去了:“女婿同志,你别怪我多嘴。咱们村里人都是老实巴交的穷日子穷过,守多大的碗吃多大的饭。哪个像你?你不过祖上风光过,吃喝惯了,现在过穷了就忍不了了!有了钱没命的花,花完了就生气找媳妇的事儿。你还是个男人吗?我们家现在虽在农村,但毕竟也在天子脚下吧?京城里处处是黄金,你不去想法挣钱,却在家里瞎蹦跶,算什么本事?”

贾母知道秦可卿是个办事可靠之人,生的袅娜纤巧,性情温柔和平,在重孙媳妇中是拔尖人才,就应允了。

贾雨村一听葫芦庙,吃了一惊,这才想起来。原来这差役以前是葫芦庙里的小和尚,当年葫芦庙被火烧了以后,就趁年轻蓄了发,到了应天府做差役。

夸人夸到这个份上,不服都不行。此公子长得太完美了,连生气和发怒都好看的人大家能不喜欢吗?

王夫人笑了笑,点头不语。

以前,林黛玉听母亲说过,自己的姥姥家与别人家不同。一路上,她见到的几个三等仆妇气势就与众不同了,何况今天就要到她家去呢。所以林黛玉事事留心,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让别人看笑话;唯恐别人说她没见过世面。

林如海,姓林名海,表字如海,是前科状元,官职:兰台寺大夫,祖籍姑苏。现被皇帝任命巡盐御史,到任才一个多月。这林如海出身贵族豪门,祖上是世袭的列侯,到他这代应该是官五代了。只可惜这林家跟甄家一样,都缺儿子。甄士隐是没儿子,林如海倒有个三岁的儿子,谁知,去年偏偏又死了。虽然他也有几房姨太太,但他注定命中无子,无论如何就是生不出儿子来。

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到了,甄士隐陪家人吃完饭,想起孤苦伶仃的贾雨村,忙又命仆人在书房备了一桌酒席,自己亲自到庙中邀请贾雨村。

译文:我没有才能去修补那残破不堪的苍天,白白的在人世间生活了这么多年。这里记载的是我生前死后的经历故事,请看到的人抄录到人世间去做奇闻流传。

“先别忙着喝酒,”邢夫人说道:“我们都点好几出戏了,你也点两出好的听听。”

“长辈们都在,哪能让我点。”凤姐笑。

“我们都点完了,该你了。”王夫人下了命令。凤姐这才接过戏单,从头到尾看了一遍,点了《还魂》、《弹词》。

凤姐:唱完这两出,我们也该回去了。

王夫人:可不是嘛,你哥哥嫂子忙了一天,也该让他们歇歇了。

尤氏:天还早,咱们娘们不常见面,你们就多玩会儿吧。

凤姐站起身看了看楼下,除了宝玉跟那帮丫头,男人们都不见了踪影:“爷们去哪里了?”

“他们不愿听戏,所以带了民族乐团的那帮人去凝曦轩喝酒了。”一个婆子回答。

“哼,守着我们不方便,背地里不知道干什么坏事去了。”凤姐说道。

很快戏唱完了,酒席撤下,饭菜摆上桌,这应该是晚饭了。

酒足饭饱,是告辞的时候了。车子、轿子早已预备好,尤氏率领众姬妾媳妇婆子丫头们站在门口两侧,贾珍则率领众子侄在车旁侍立。

贾珍:请两位婶子明天再来逛逛。

王夫人:不麻烦了,累了一天,你们明儿歇歇吧。

送别仪式结束后,荣国府的客人上车的上车,骑马的骑马,宁府门口处处洋溢着和谐友好的气氛。但是在送别的队伍里,凤姐却发现了一双淫荡的眼睛,那是贾瑞。贾瑞躲在人群后一直偷觑着凤姐,直到凤姐乘坐的马车消失在街角,他才恋恋不舍得回到屋内。

日子在不知不觉中就到了年底。

这期间,大家还是平静地过:秦氏的病时好时坏;凤姐隔三差五的过去陪她聊天;贾珍夫妇和贾蓉依然为了秦氏而焦心;贾瑞也真的来了几趟荣府给凤姐请安(偏巧凤姐每次都不在)。

明天就是春节了,贾母因记挂着秦可卿,叫来凤姐:“你们娘儿俩好了一场,明天是初一,也不知这孩子最近怎么样了?你过了明日,初二去她们家看看,若是好点了,就回来告诉我,我也欢喜欢喜。她平时喜欢吃什么,吩咐厨子做了给她送去。”

凤姐一一答应着。

初二一早,王熙凤就去了宁府。才几天的功夫,秦氏脸上、身上的肉全瘦干了。凤姐看着心里难过,说了些闲话。秦氏说:“终于盼着过了冬至,春天来了,我的病也许就会好了。婶子回去告诉老太太、太太,让她们放心吧。昨天老太太差人送来的山药糕我吃了两块,貌似能消化了似的。”

“明天我再给你送些来。”凤姐说道:“你好生歇着吧,我去你婆婆那里瞧瞧,还要赶快回去回老太太话呢。”

“婶子替我给老太太、太太拜晚年。”

凤姐答应着出来,到了尤氏屋里,低头寻思了半天才说:“我看,你们也该给她把后事用的东西准备准备了,就算用不着,也能冲冲喜。”

尤氏说:“已经叫人暗地里准备了,只差那件东西,一直找不到好木头。”

“好吧,我先回去回老太太的话了。”凤姐起身告辞。

“你回去慢慢的说,别吓着老太太。”

“我知道。”

凤姐回到家,见了贾母不忍直说:“蓉哥儿媳妇请老太太的安,给老太太磕头,说她好点了,请老祖宗放心吧。还说,等再好点,要过来给老祖宗磕头请安呢。”

贾母问:“你看着这孩子怎么样了?”

凤姐答:“暂且没什么大碍,精神还好。”

贾母听了,沉吟了半日,对凤姐说:“你快回屋歇歇去吧。”

凤姐给王夫人请了安回到家中,平儿帮她换上家居服,又端上茶来。

凤姐:家里没什么事吧?

平儿:没什么事儿,就是旺儿媳妇送来了三百两银子的利银,我收了,已入账。还有就是瑞大爷派人来打听奶奶在家没,说要过来请安。

凤姐听了哼了一声,说:“他这是要作死的节奏吗?好吧,看他来了我怎么收拾他!”

平儿不解,问道:“最近经常看他过来,为什么?”

凤姐于是把她在会芳园与贾瑞的偶遇一五一十的告诉了平儿。

平儿说道:“这不要脸的混账东西,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敢起这样的邪念,让他不得好死!”

凤姐说:“慢慢来,我自有道理。”

然后,在下一回,贾瑞真的应了平儿的话:不得好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