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刚结束,当问迎面走来的机组长张建川:“你们哪天开始清晨操练的”,戴副眼镜,30多岁显得精干的他说:“自从我们增援江如管道2009年9月中旬打火开焊后,我们机组每天都坚持半个小时的先练操,后围绕院内跑步的军事化训练。跑操结束后,6点30分,开始刷牙、洗脸吃早饭,上车前做班前讲话,7点准时出发到工地”。张建川接着说:“2010年1月份以来,这里气温持续下降,我们的晨练没有间断过,今后要继续坚持下去”。

在征地协调艰难推进的今天,项目部全体征地人员是不会忘记已经过去的100多个日日夜夜。

从工程投标到上线人员和施工设备的调配,再到与业主的协调和开工典礼,最忙的人莫过于项目经理王连玉了。在开工典礼的前半个月内,他四返徐州,三赴上海,五到泰州,平均每天的行程都在500公里以上。开工典礼的前一天,由于操劳过度,王经理原本降下来的高血压陡然升至180,项目部的同志让他住院治疗,他执意不肯,吃了几片降压药又投入到工作中去。因为他深知,在开工典礼前的分分秒秒,必须都得利用好,躺下来打针治疗,要误好多事。

“他不是能吃苦,而是太能吃苦了,比“铁人”还铁!”这是职工们对他的评价,他就是素有管道“王铁人”之称的王庆,这位从军营走来,为管道事业拼搏奉献二十余载,不畏任何艰难困苦,一身铮铮铁骨的“钢铁硬汉”!许多曾跟他干过西一线1、2标段、西部管道和俄罗斯远东管线的职工,亲眼见证了他吃大苦、耐大劳的精神,非寻常人所能比拟的一股子实干劲头。那时,在俄罗斯远东零下五六十摄氏度的极端低温下,他依然每天坚持上工地指挥施工生产,任由呼啸的寒风和漫天飞舞的雪花把他变成一个雪人,不,应该是冰人,但他依然如一尊移动的“雕塑”般在工地来回走动指挥。职工们每隔15分钟或半小时就得上“乌拉尔”车上取暖,但他不能,也没有时间去取暖,他心里想的只有工程,惦记的也只有如何把工程干好,为集团公司和管道局争气,为祖国争光。正因为他的这份坚韧和执着,硬是把在俄罗斯人眼中“不可能”的事情变成了“可能”,多次受到俄罗斯业主、代理公司的翘首称赞。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奋战在沙河穿越工地上的管道二公司人,不愧是管道战线的兵圣“战神”,他们在实地勘察、精心研究的基础上,敢于打破约定俗成的河流穿越思维,敢于走前人不曾走过的新路,敢于在工艺流程上独辟蹊径,大胆创新,在管道建设史上首次采用“分级围堰、连续开挖基坑降水”、“柔性帷幕止水”、“明水强排,水力压差降水”、“网箱卧泵式降水”等措施,破解了这道国内外罕见的河流大开挖穿越施工技术难题。

由于当地气候干燥,自然生态环境脆弱。项目部将文明施工和环境保护作为重点,严格按要求的环保措施实施施工,并密切配合环保部门进行施工期间的环境监测,随时掌握环境资源的变化状态,以便准确预测施工对未来环境的影响。同时,施工队伍在施工的间隙还积极帮助附近村庄的老百姓,有的村庄多年没有通水,吃水困难,施工队伍就给他们架设通水管道,使村民们用水变得方便起来;有的村里路不好走,施工队伍就主动帮他们把路修了起来;他们还给学生发书和新书包……一些对施工队伍有偏见的村民也渐渐对他们理解起来。

呵护西部壮美河山

工程建成后,源源不断的气流被输入西宁,净化着城市空气,改善着沿线环境,这是大自然的赋予,更是中国管道人奉献的结果。

为保证施工现场的清洁,机组还为每台焊车配备一个垃圾桶,为每名焊工配备一个小的杂物桶,收工前将所有杂物及时回收,集中统一处理,真正做到工完、料净、场地清。

第一阶段是举步维艰的开工初期。作为西气东输工程试验段,开工之初首先遇到的卡脖子困难就是施工用地问题,在长达3个月时间内,队伍根本没有作业面进行施工,一直处于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尴尬局面,项目部只好灵活机动地借地施工。再就是热煨弯头设备长期不到位,直到2001年11月下旬才就位。在这种情况下,项目部只好采取“分区分段游击式”施工方式,将全线4个机组分成8个作业面,作业台班采取跳跃式前进,进行沟上“二接一”组焊和部分管段连焊,然后分别连头。这样做尽管机组转场频繁,但仍不失为上策。

确保焊接质量。为保证冬季施工焊接质量,项目部重点控制好焊前预热温度和焊后缓冷工序。每道管口在组对前就由专人用火把提前预热,组对时再用环形火焰加热器、中频加热器进行预热,不仅缩短了预热时间,而且保证了预热温度。

随意泼上几笔红色的油墨,它就叫飞翔

管道儿郎多壮志,

由于人员奇缺,开工日期迫在眉睫,刚到项目部当天,还没有倒过时差和解除疲劳的他,就被领导安排用大板车倒运急需施工物资和设备,他没有一句怨言,爽快地接受了任务。殊不知,从项目部所在地的大尼姆内尔镇到涅流恩格里再到布拉戈维申斯克,一个来回将近1600多公里。沿途崇山峻岭,人烟稀少,且大部分都是砂石泥泞路段,十分颠簸难行。为了任务的圆满完成,也为了工程能够早日顺利开工,他星夜起程奔赴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