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的温暖

小金字塔的很多石块上刻着某某到此一游的字样。当然,是用阿拉伯文写的。不管是哪个民族的人都有这么一点难以自拔的虚荣心。这种虚荣心造成的危害,小到损坏前人的古迹,大到燃起战火争做世界的主宰。我看到了石上一个显眼的田字。我不愿相信这是个中国字,虽然随着中国人来这里开采石油后,有上千中国人来过这片陵墓区。可我就是不愿相信,不愿相信这是这几千中国人中一个姓田的人留下的。

就是在这样的恶劣条件下,管道二公司的队伍为了祖国的荣誉,为了中石油的战略利益,为了管道局的国际形象和品牌,义无返顾地参与37区外输管线的建设,与天争、与地斗,向一切艰难困苦宣战,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诗篇。

汽车维修赵红南,年方28,工作10年有余,修车技术拔尖。由于种种原因,他直到今年5月份才来到苏丹,一头扎进b2段施工现场跟进维修,以确保各类汽车的完好率与出勤率,为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说汽车要靠轮子才能跑路,那么修理工就是引擎,是动力和心脏,十分重要。2个多月来,在只有赵红南一名汽车修理工的情况下,他经历了大小车辆故障百余起,几乎是每天一起,多时一天3到4起,经常忙得汗湿衣襟,满身油污,吃不上饭、睡不好觉是常有的事。即使这样,他也没有半句怨言,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服务一线,精益求精。

在汤师傅终于成功的完成了一段成功的焊接后,其他人员才在他用自己生命证明了现场的安全后陆续回到操作坑内重新进行抢修工作。也许,那一刻他想到了祖国的亲人,想到了温馨的家庭,想到了亲密的同事,想到了许许多多的美好往昔,但他顾不了那么多,为了中石油的战略利益,他临危不惧,用一腔热血谱写了中国石油管道人的真我风采和可贵品质。

这里通讯不便,与外界的联系只能通过唯一的一台大功率电台喊话,为此,营地专设了一名负责人兼管电台,以确保信息的及时沟通。

曾记否,在工程最初开工那段吃不饱、住不暖和洗不上澡的日子里,大家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处使,坚定必胜的信念,经受住了考验,并度过了那段艰难的时光。由于物资通关严重滞后,很多本该及时到达的物资迟迟未见踪迹,加之当地物资既昂贵又匮乏,大家只能边建营地边施工,一边还得苦苦等待各类物资的到来。有时候连续一个星期,大家上工地只能怀揣方便面与饼干充饥,再不然就啃当地的酸面包,喝苏打水。还有一些时候,为了能够吃上一顿肉,大家必须想方设法四处寻觅,纵然弄到了肉,由于营地人口多,大家也只能打打牙祭,勉强解谗。

曾记否,在那些与茂密丛林和沼泽烂泥打交道的日子里,大家摸爬滚打,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衣服从来就没有干过,但大家咬牙挺了过来,即使牙齿被冻得咯咯响,也没有抱怨过一声。特别是沿线铺天盖地的蚊虫牛虻,有时手臂一挥,准保一抓一大把,直把人叮得皮肤溃烂发炎,体无完肤,但没有一个人退下阵来。那时侯,国内所到的防蚊帽比较少,大家发扬风格,相互谦让,宁愿自己被多咬上几口,也不愿看着同事和战友被叮咬。就这样,在大家的友爱互助和钢铁般的意志中,蚊虫臣服了,风雨驻足了,荆棘的森林变成坦途了。

曾记否,由于道路泥泞,加之缺乏交通工具,大家上下班只能靠徒步前行,有时候一个单趟得走3公里以上,一个来回近7公里。在泥泞的沼泽里跋涉,绝非想象中那么容易:鞋子跋掉了,要走;脚心磨出了血泡,要走;衣服湿透了,要走;双腿酸软了,也要走。就这样,一条宽约50米,长约7公里的作业带硬是被大家用双腿和手中的油锯趟了出来,被俄方称为少见的奇迹。

曾记否,俄方一次次的无端发难,让大家本就烦躁的心绪更加忧郁。但是,“为了祖国的能源,为了cpp的荣耀”,大家默默忍受着,一边做耐心细致的工作,一边按照俄方意图进行相关施工工艺的变更整改,同时加强自动焊练兵,积蓄力量,确保了在11月初焊工资格考试一次性全部通过,为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扫清了障碍。

曾记否,在呼啸的北风和漫天飞舞的雪花中,为了加快营地建设步伐,同时也不耽误施工生产,大家白天干工地,晚上建营地,做到了两手抓、两不误。在严寒冬季即将来临之季,由于项目部未雨绸缪,让大家及时住上了温暖如家的营房并洗上了热水澡;在雪花纷飞的工地,大家也没有因为寒冷而挨冻,身穿厚厚的棉衣棉靴御寒,即使串串冰珠挂在胡茬和嘴边,但大家的心里始终暖洋洋的,充满了温度。

曾记否,在工程施工进入关键时刻,职工中有的亲人不幸去世,有的初为人父,还有的家庭生变,凡此种种,他们有很多理由可以回去,哪怕只是呆上短短的几天时间,但他们不能,因为他们知道这里更需要他们,工程施工需要他们。由于签证等原因,项目部施工人员异常紧缺,几乎是一人一岗甚至多岗,缺了谁都可能影响大局,影响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他们将爱与恨深埋心间,以百倍的干劲,全身心地投入到工程施工中去,为远东管线的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曾记否,广大参战将士在艰难困苦中向前迈进,泪水多于欢笑,但是,大家倔强的眼神中看不出丝毫的失落与畏惧,有的只是无比的自信与坚强。为了早日完成预定任务目标,大家放弃了所有节假休息日,有时甚至挑灯夜战,通宵达旦。身在国内,即使在东北,你也无论如何无法想象在零下50-60度严寒中作业的滋味。也许,在你的脑海中,这个极端低温只能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而已,因为你毕竟未曾体会与亲身经历过;也许,在你的眼中,这样的施工环境可能与国内的新疆差不多,因为你的思维模式仅仅定格在一个字——冷!但是究竟有多冷,冷到什么程度,你也说不上来。那么,就让我来告诉你吧:身穿翻毛马甲皮袄皮裤护膝护腰带,外套棉衣棉裤,脚蹬俄罗斯当地产能够抵御零下40度的特制工靴,手戴军用棉(皮)毛手套,头戴双层棉(线)帽和口罩,全身上下只露出两只眼睛,不可谓不武装到家了吧?但是,即使这样,在工地呆上10分钟,不,10分钟太长,就5分钟,保证你的脚底麻木,手指头生疼,浑身上下被十足的冷气层层包裹,牙齿也不听话地直打架,身体不由自主地哆嗦,甚至连说话都不利索,鼻孔里满是冰晶,就连呼出的气体都会瞬间凝固!国内来的很多设备全都超出所能承受的低温极限,大部分冻出了毛病,职工们只能一边干活一边用火把烘烤,否则根本甭想让其正常运转。也许,你会说,确实够冷的。是啊,不仅仅是冷,简直能称之为酷寒!就是在这样的环境和条件下,职工们一干就是一天,有时甚至要连轴转。部分职工不同程度地冻伤,即使打针吃药期间也做到了轻伤不下火线!多么可爱可敬的中国管道职工啊!

曾记否,职工们的顽强和韧劲无不让俄方沿线群众感叹不已。进入冬季以来,当地群众早早就躲进了温暖如春的小木屋里,除非购买日常生活必需品,一般情况下很少出门活动。然而,我们的职工却不能,他们必须走出去,挑战严寒,搏击冰雪。因为,按照俄方业主、监理的说法,加之项目部自身半年多来对沿线气候、地理条件的考证,证明只有冬季才是俄罗斯远东管线施工的黄金季节。为了这个黄金季节,职工们必须忍耐酷寒与寂寞的考验,并为之付出更多的艰辛。在工地,每当午饭的时候很多职工就犯愁,不是因为不饿,也并非没有食欲,而是因为冻僵的双手无法握紧碗筷,很多时候都是以拳头状握住筷子,以手腕加胳膊勉强端着碗,颤抖着往嘴边送,吃一半掉一半,急得直想抹眼泪。在营地,从职工宿舍到食堂,最远的距离不到100米,然而,就是这短短的100米,职工端着饭盆到食堂会结上一层冰,再把热饭菜端回宿舍已经凉透了,前后不过短短几分钟时间。但是,职工们以苦为乐,决不轻言放弃,整个冬季始终坚守并奋战在这冰雪王国,展示出了中国管道人的胆识和气魄。有的当地群众敬佩地竖起大拇指说,没想到当年希特勒纳粹都没有征服的地方,居然让你们中国人给征服了!

曾记否,在2008年1月底的那场持续时间长达4天的暴风雪中,项目部所属小2#营地几乎被淹没在雪海中。当时的处境犹如电影《龙卷风》中的镜头,十分危险。肆虐的狂风裹挟着冰雪铺天盖地,刮得人睁不开眼睛,仅一天的时间积雪就厚达近2米,营地断水断油断电,通讯和道路全部中断!危急时刻,项目部紧急调动9台单斗、推土机以及部分人员前往营救和增援。在营地主任赵路华的指挥下,大家连续奋战两天两夜,最终脱离险境。在事后对赵路华主任的采访中,他表示此次能够战胜突如其来的暴风雪,主要得益于项目部的应

急指挥有方,同时依靠营地全体职工的齐心协力和积极自救,才没有造成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保证了灾后生产秩序的迅速恢复。期间,他代表营地全体工作人员表示,作为营地管理人员,首要任务就是要确保职工吃饱吃好并住的舒服,只有这样,大家才能以充沛的精力和干劲投入到施工中去,虽然工作中也曾遇到过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就象这场雪灾一样,但有项目部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有国内大后方的坚强后盾作保障,即使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特别在这条管线上,作为“争气、争光”工程,在中国管道人面前就没有过不去的坎,也没有翻不过去的火焰山!

曾记否……

总攻的号角吹响以来,在紧张繁忙的工地上,在对个别职工的采访中,得到的答复几乎如出一辙,那就是早日完成俄罗斯管线施工,以优异成绩报效祖国,报答企业!这正是:

远东管线任务艰,

冰雪严寒难上难;

管道儿郎多壮志,

背水一战破险关;

项目领导决大计,

千百将士夜不眠;

密林决战笑风雪,

再建奇功谱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