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这个温暖的小集体里,他们团结友爱,协同作战,哪里需要哪里去,紧紧咬住施工机组进度不放,始终没有落下半步。虽然5b刚开工不久,各项艰巨的任务才刚刚开始,但他们已经作好了充分准备,决心打一场漂亮的歼灭战,不辜负项目领导的信任和期望。

由于这里是南北分界线战区,在过去的20多年中战火一直不断,生灵涂炭、商业萧条,人民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大片的土地被荒芜,人烟稀少。苏丹政府和**武装去年底才刚刚签署和平协议,但沿岸部队、哨卡仍然林立,架有轻重机枪、小钢炮、迫击炮、火箭炮的战车不间断地在公路上来回穿梭巡逻,透着阴森森的杀气,让人不寒而栗。虽然这里到处都是军人,但他们对中国人还是比较友好,见面总能主动打招呼并伸出大拇指。基于安全因素上的考虑,营地在业主派驻两名保安的基础上,又自行雇佣了当地两名军人,以加强保卫力量,确保万无一失。

直到晚上8:00,抢修人员在没吃任何东西的情况下,头顶漫天的繁星,就开始了紧张的抢修工作。现场灯火通明,机声隆隆,只见ф711的管线从侧面几乎被连根炸断,黑色的原油流了一地,四周开挖了导流槽,并垫上了沙土。管工李家顺迅速、准确的完成了三通的组对工作后,焊工们就开始了焊接工作。三通的壁厚有32个毫米,4名焊工连续焊接了近9个小时才得以完成,此时已经是第二天上午的10点钟了。因为连续焊接的时间太长,所有的焊工都被电弧光打伤了眼睛,红红的眼睛里不停的留着泪水。有着丰富经验的焊工师傅汤广田实在是疲惫不堪,随便找了个地方一靠就睡着了。

这里的蔬菜供应极为困难,隔三岔五要派专人到200公里外的一个小镇上才能买到品种少得可怜的几种蔬菜,而且去晚了还买不到。后经与六区领导沟通达成协议,由指挥部的飞机定期从喀土穆捎带一些新鲜蔬菜过来,以改善职工的伙食状况,增加维生素的摄入量。

青尼罗河滨河大道南侧矗立着白色三层楼总统府,始建于1834年土耳其奥斯曼统治时期,当时称为呼克姆达里亚宫。曾有32名土耳其奥斯曼帝国总督和9名英国总督在此执政。1885年1月26日,马赫迪领导的起义军攻下总督府后,当时的英总督戈登在楼梯台阶上被士兵用长矛刺死。1956年1月1日,苏丹宣布独立,成立了苏丹共和国。

不知不觉中,汽车已经驶入奥贝依德市管辖区,刚才还微风习习、晴空万里,转眼间突然变了脸,呼啸的狂风携着漫天黄沙四处乱飞,迷住了人眼,能见度骤然降低,“牛头”只能打开大灯降低速度摸索着前进。据曹经理介绍,这种天气在苏丹如家常便饭,还有比这更大的沙尘暴我还没有领教呢!艰难穿过风区,眼前又变得开阔起来,前方出现了几座光秃秃的小山,成群的牛羊在悠闲自得地吃着草,天然水塘一个紧挨着一个,人畜共用,显得极不卫生。鸟儿快活地蹦蹦跳跳,活像国画中的素描,虽然简洁,但生气跃然纸上。进入市区后,一条简陋的铁路横亘在市中心,自然将不大的城市一分为二,沿飞机场行进不远便来到项目部所在地。这是一幢砖混两层小楼,四周围成一个小院,跟半个足球场差不多大小,院外还有一片开阔地,当地年轻人和学生经常在上面踢足球玩儿。可别小看了这幢不起眼的小楼,它的历史要追溯到19世纪50年代,当时苏丹还是英国的殖民地,由于建筑材料奇缺,英国殖民者想尽一切办法收罗材料,才建起了这幢当时整个奥贝依德市最豪华的建筑。苏丹独立后,当地政府将其改造为招待所,并专门派保安把守,作为历史的见证留存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