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饮食伤脾之证,有寒伤有热伤,有暂病有久病,有虚证有实证。但热者,暂者,实者,人皆易知;而寒者,久者,虚者,人多不识。如今人以生冷瓜果致伤胃气,而为泻为痢为痛之类者,人犹以为火证而治以寒凉者,是不识寒证也。有偶因停滞而为胀为痛者,人皆知其实也。然脾胃强壮者,即滞亦易化,惟其不能化者,则最有中虚之证。故或以不食亦知饥,少食即作胀;或以无饥无饱,全然不思饮食;或以胃虚兼呕而腹满膨膨;或以火不生土而时食时吐。或中气不化则胷喉若有所哽,而本非饮食之滞者;或因病致伤胃气,则久不思食,而本非中满之病者。且胃病于暂者多实,脾病于久者多虚。时医于此,无论邪正久暂,鲜有不用开胃消导等剂,是不知虚证也。盖脾胃之职,原以化食为能。今既不能化食,乃其所能者病,而尚可专意克伐以害其能乎?且凡欲治病,必须先借胃气以为行药之主。若胃气实者攻之则去,而疾常易愈,此以胃气强而药力易行也。胃气虚者攻亦不去,此非药不去病也,以胃虚本弱,攻之则益弱,而药力愈不能行也。若久攻之,非惟药不能行,必致元气愈伤,病必愈甚,尽去其能,必濒于死矣。矧体质贵贱尤有不同,凡藜藿壮夫,及新暴之病,自宜消伐,惟速去为善。若以弱质弱病而不顾虚实,概施欲速攻治之法,则无不危矣。

【注五脏之精生于五味,五味各归其所喜,如酸入肝,咸入肾,甘入脾,苦入心,辛入肺,太过则伤而病矣。能谨和之,则骨正筋柔,阴阳和平而天命长。】

论治

三阳结谓之膈。

又方:用鲤鱼一头,重一斤已上者,煮熟取汁,和冬瓜、葱白,作羹食之。

防己黄芪桂枝各三两白茯苓六两甘草二两

遍身肿不烦渴,大便自调或溏泄,小便虽少而不濇赤,此属**,宜实脾饮。小便多少如常,有赤时有不赤时,至晚则微赤却无濇滞者,亦属阴也,不可遽补,木香流气饮,继进复元丹;若大便不溏,气息胀满,宜四磨饮,下黑锡丹。

【注寒气下凝,故生浊阴。今浊气反在上,故生(月真)胀。】

元气虚寒,精滑不禁,大肠溏泄,手足厥冷:阳起石煅研,钟乳粉各等分,酒煮附子末,同面糊丸梧子大,每空心米饮服五十九,以愈为度。【《济生方》】

八物汤治心肺虚损,皮聚而毛落,血脉虚损。

劳倦不顾者,多成劳损。夫劳之于人,孰能免之?如奔走食力之夫,终日营营而未闻其病者,何也?贫贱之劳,作息有度,无关荣辱,习以为常,何病之有?惟安闲柔脆之辈,而苦竭心力,斯为害矣。故或劳于名利而不知寒暑之伤形,或劳于**而不知旦暮之疲困,或劳于游荡而忍饥竭力于呼卢驰骤之场,或劳于疾病而剥削伤残于无术庸医之手;或为诗书困厄,每缘萤雪成灾;或以好勇逞强,遂致绝筋乏力。总之不知自量,而务使勉强,一应妄作妄为,皆能致损。凡劳倦之伤,虽曰在脾,而若此诸劳不同。则凡伤筋、伤骨、伤气、伤血、伤精、伤神、伤皮毛肌肉,则实兼之五脏矣。呜呼!嗜欲迷人,其害至此。其故则在但知有彼而忘其有我耳。广成子曰: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若此二言者,人因其简,故多易之,而不知养生之道,于此八字而尽之矣,顾可以忽之也耶?

阴阳俱虚,八物汤、固真饮子或丸、人参养荣汤,或十全大补汤加苁蓉、附子、半夏、麦门冬,或八味丸。有火者,二至丸、异类有情丸。

脉要精微论

奇病论

帝曰:病胁下满气逆,二三岁不已,是为何病?岐伯曰:病名曰息积,此不妨于食,不可灸刺。积为导引服药,药不能独治也。

【注肺主气而司呼吸定息,故肺之积曰息积。渐积而成,是以二三岁不已。此病腹中有形,不可灸刺,当日用导引之功,调和之药,二者并行,斯病可愈。若止用药而不导引,则药不能以独治也。】

大奇论

肾脉小急,肝脉小急,心脉小急,不鼓皆为瘕。

【注小急,虚寒之脉。脏气有所留聚,故脉见如此。】

三阳急为瘕。

【注病在三阳之气者为瘕。】

四时刺逆从论

厥阴濇则病少腹积气;少阴濇则病积溲血;太阴濇则病积,心腹时满;阳明濇则病积,时善惊;太阳濇则病积,善时巅疾;少阳濇则病积,时筋急目痛。

【注濇者多血少气,微有寒。血病谓之积,盖血多而凝泣,故成积也。】

灵枢经

邪气脏腑病形篇

心脉微缓为伏梁,在心下,上下行,时唾血。

【注伏梁,乃心下有余之积,故微。主邪薄于心下,心主血,热则上溢,故时唾血。】

脾脉微大,为腹裹大脓血,在肠胃之外。

【注大乃太过。腹裹大脓血,有余之积聚也。】

肝脉微急为肥气,在胁下。若覆杯,微缓为水瘕痹。

【注肝苦急,故微急为肥气。在胁下若覆杯,皆有余之气也。水瘕痹者,亦食饮之所积也。】

肺脉滑盛,为息贲上气。

【注滑主阳气盛,故为息贲上气。】

五变篇

黄帝曰:人之善病肠中积聚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皮肤薄而不泽,肉不坚而淖泽,如此则肠胃恶,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乃伤脾胃之间,寒温不次,邪气稍至,禾?畜积留止,大聚乃起。

【注津液血气,肠胃之所生也。肠胃恶则邪气留止而成积聚,乃伤脾胃之间。若再饮食之寒温不节,邪气稍至即蓄积,而大聚乃起。】

本脏篇

肝高则上支贲,切胁悗为息贲。

【注肝脉贯膈上注肺,故上支贲切胁悗为息贲。】

水胀篇

黄帝曰:肠覃何如?岐伯曰: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营,因有所系,癖而内着,恶气乃起,瘜肉乃生。其始生也,大如鸡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怀子之状,久者离脏,按之则坚,推之则移,月事以时下,此其候也。

【注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则卫气不得营行矣。因有所系,癖而内著者,此无形之气,相搏于肠外空郭之中,而着于有形之膏膜也。是以血肉之恶气乃起,瘜肉乃生,而成此覃。久则离于脏腑之脂膜,如怀子之虚悬,按

之则坚,推之则移,不涉于脏腑,故月事以时下,此其候也。】

黄帝曰:石瘕何如?岐伯曰: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衃以留止,日以益大,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皆生于女子,可导而下。

【注寒气客于子门则子门闭,而胞中之血当泻不泻,留积而成衃块,日以益大,状如怀子。血留胞中,故月事不以时下。覃瘕皆生于女子,治之者可导而下之。】

百病始生篇

黄帝问于岐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三部之气所伤异类,愿闻其会。岐伯曰:三部之气各不同,或起于阴,或起于阳,请言其方!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是谓三部。至于其淫泆,不可胜数。

【注此言百病始生,无非外感内伤,止此上中下三部之分,至其浸淫流泆,则变不可胜数也。】

黄帝曰:余固不能数,故问先师,愿卒闻其道!岐伯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两实相逢,众人肉坚。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气有定舍,因处为名,上下中外,分为三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