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妙自始至终都未抬头,只拈了一枚棋子放在棋盘忠心,道:“没兴趣,劳心了。”

他挑唇一笑,袖风一扫,乌上的海棠花已落入掌心。下一秒,海棠花所在的地方,变成了一株小小的玉海棠。

沈妙心中叹息,她虽有心将沈家和谢家绑在一条船上,可如今尚且不是时候。沈谢两颊龃龉由来长久,非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开。当是得慢图谋,谁知道如今平白无故的搭上个谢景行,好好地计划全搅乱了。

正在这时,却听到头上传来一声轻笑。三人皆是抬头,便见离得近的树梢枝头,一抹紫色飘然坠落,转瞬便落到三人面前。

而她目光平静,说故事般的娓娓道来:“我父亲曾言,因战争而殒命的将士们,牺牲后甚至连一捧白菊都不能有。战场上不会盛开花,将士们连完整的哀悼也不曾体会。而他们的妻子儿女,只能隔的远远的,在故乡头上佩戴白菊,献上白菊。”

得,一千两银子全打水漂。要是苏老爷知道,非拆了他不可。再看看乐的一颠一颠的苏明朗,苏明枫欲哭无泪。

“五妹妹,你究竟画了什么?”沈玥下了台后,便迫不及待的试探着问沈妙。

男眷席上,蔡霖激动的看着沈玥的身影,那糯米团子却是拉了拉苏明枫:“那个漂亮姐姐也在,大哥你看。”

沈玥看着沈妙,她想,若是这个妹妹如今变聪明了些,此刻也要为她说话解围。毕竟都同是沈府上的姐妹,传出去沈府几房不和又有什么好处?更何况沈妙从来都是巴结着沈玥的,若是得罪了沈玥,沈妙就再也没有什么朋友了。

而今年亦是一样。

她自然有自己的事情。

陈若秋在一边低下头,慢慢的吃着点心,嘴角的笑容却有些古怪。疼人?任谁都不会想自家女儿嫁给一个瘸子鳏夫,就算再会疼人再权势滔天,那也是把女儿往火坑里推。她思及此,又转过头看了看沈妙。

“可惜是个蠢货。”蔡霖在短暂的惊讶过后回过神,他不满众人都看沈妙反而将沈玥给忽略了,便哼了一声。

这种高贵的气质和打从心里生出来的威严笼罩在她身上,让她看起来似乎不是什么十四五岁的小姑娘,而是一名经过了千锤百炼身在高位上的妇人。前面的沈玥沈清,任婉云和陈若秋,不知不觉便成了这少女的陪衬,竟像是随身带着的四个侍女。而走在最后的,分明是她们的主子。

雁北堂此刻已经来了不少勋贵之家。

是以她特意准备了两辆马车。陈若秋母女打得跟她一个主意,自然不会拒绝。

“姑娘可真好看。”谷雨赞叹道。

沈妙想了想,又伸手过来将那匣子打开。

沈妙冲沈老夫人请过安,任婉云看着沈妙,笑着道:“小五来了,快来挑布料吧。等会便让丽娘给你们量身。”

他对侯府的态度一向这样凉薄。

他一只手撑在沈妙身后的树干上,从外头看,几乎是要将沈妙整个人圈在怀中,谢景行低下头,靠沈妙靠的很近。

广文堂也是风雅之地,花园里茂林修竹,池塘假山,修建的煞是可爱。走进去便可闻到林丛芬芳,令人心旷神怡。

“我也不是为了防他。”谢景行懒洋洋道。

苏明朗瑟缩了一下,委委屈屈的伸出手,便见白白嫩嫩的掌心里,赫然有几条红痕,不是挨过板子的痕迹是什么?

沈妙被这小孩哀哀戚戚的语气惊了一惊,又好气又好笑。想着这是哪家的活宝贝,也不知从哪里学到的这唱大戏一般的说法。她问:“你是哪家的孩子?”

“或许以前是这样,”陈若秋摇摇头:“可这次落水后,我瞧着沈五也变了不少。”

她刚走出荣景堂的院子,便瞧见任婉云身边的丫头香兰走过来,看见她便笑了:“桂嬷嬷,我正要找您呢。”

桂嬷嬷等了许久也没听到沈妙的打赏,面上维持的慈爱神情一时间有些僵硬。她忍不住抬头看向沈妙,却见沈妙淡淡的看着她,没什么特殊的情绪。

沈妙噎了一下,冯安宁突然跟她这么要好她还有些不习惯。她认真道:“谢小候爷更胜一筹。”

少年端坐马背,穿着一件玄色绣云纹的窄身锦衣,外罩深紫貂皮大氅。右手懒散的把玩着手中的马鞭,生的剑眉星目,五官极其俊俏。嘴角微微勾着,似笑非笑,眼神却冷漠的很。

整个国二的学生都有些昏昏欲睡。

沈妙深深吸了一口气,周围的学子无论是少年还是少女,都没有为她说话的意思。她本来就是没有一个朋友的人。而看沈妙出丑,大概是这些贵族子弟们在学馆唯一的乐趣了。

沈玥咬了咬嘴唇,低下头去,没有再说话了。

陈若秋一愣,看了看高位上明显不悦的老夫人,勉强道:“话虽如此,可小五掉进池塘,也实在太不小心了,身边的几个丫头是怎么照顾人的?大哥大嫂不在身边,便如此奴大欺主了么?依婶婶看,还是将这几个丫头换掉的好。”

沈妙平日里柔柔怯怯,话都不曾大声说过,是个乖顺好拿捏的,何曾这么疾言厉色过?

待拐过长长的走廊,经过修剪的精致无比的花园,才走到荣景堂门口。

少女脸色还很苍白,嘴唇也干涩,唯有一双黑漆漆的眼睛葡萄一般的水灵。

苍天不负人,苍天不负她!

女子一身鹅黄轻薄小衫,芙蓉面,杨柳腰,模样顶顶赛天仙,姿势也优美动人,款款而来。

策论是针对如今天下朝事而提出的言论,是非常实用的。这一项也是和朝事最为接近的,在场的都是年轻的学生,除了一些已经开始接受府上教习的关门子弟,大多数人对朝事还处于懵懂无知,更勿用提出什么好的策略建议了。所以策论一行最难,可若是真的出彩,便也是半只脚踏入仕途。

经义和时赋都是中规中矩的,挑的人自然也多。只要记忆力出色,或者研读透彻,一般说来,也容易出彩。相比之下,选择策论一行的人几乎是寥寥无几。

台上,男子组的“选”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