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那天开始,小勇变得特别爱学习,成绩更是进步很大。连父母都感觉很吃惊。后来,在一篇作文中,小勇吐露了自己的心声:“当老师夸奖我时,我自己觉得很开心,也很羞愧,我不知道该说什么,但我知道自己以后要努力学习,才不辜负老师的期望……”

音乐家贝多芬,一生遭遇的挫折是难以形容的。他17岁丧母,32岁耳聋,接着又陷入了失恋的痛苦之中。可贝多芬不消沉、不气馁,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

这个实验说明的道理就在于:对于人生的失败,每个人的痛苦程度都不同,但如果一个人从一开始就在心里承认自己是个失败者,认为自己遇到了永远无法战胜的困难,他就永远都走不出心理的误区,会在以后的生活中日益消沉而再不想进取,从而失去追求成功的信念。而反过来说,如果这个人对自己充满了信心,并拥有接受生活挑战的勇气,那么他的人生道路肯定会越走越宽,从而不断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

原来其他孩子都换了另外的种子来种花,不是诚实的孩子。

一个孩子从他的同学那里偷了一本课本,带回去给他的母亲看。他告诉母亲,这是他在路上捡到的。母亲不但没责罚他的孩子撒谎,还嘉奖他。第二次,孩子偷了一件斗篷,仍然带给母亲,母亲给他更多的奖励。这少年的胆子因此越来越大,开始更进一步去偷人家贵重的物品。后来他在行窃的时候被捉住反绑了双手,带到刑场上去处死。他的母亲跟着许多人来到刑场,看到这种情形,悲伤地捶胸大哭。这时,少年窃犯向法官乞求说:“请让我在我母亲的耳边说几句话。”当母亲走近他时,儿子很快地用牙齿把母亲的耳朵咬了下来。母亲痛骂他是不孝的儿子。但是儿子回答说:“当初我撒谎的时候,如果你是痛责我,而不是嘉奖的话,我也不会落到这种地步,也不会因此蒙羞而死。”

孩子其实就像一张白纸,他接触的东西少,懂的知识少,那么,他就会去探索外在的世界,因为各种各样的问题充斥了他的大脑,尽管有时候孩子的这些问题在父母看来是可笑而幼稚的。但父母要摆正自己的态度,认真对待孩子提出的问题,不要敷衍搪塞孩子的好奇心。那么,父母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好奇心呢?

最让妈妈头疼的一次是一天早上,外面下雪了,沐沐看着窗外漫天飞舞的雪花,兴奋地说:“妈妈快看,下雪了。”妈妈说:“下雪天冷,你可得多穿点儿衣服。”妈妈的一句话,引出了沐沐一连串的问题。

“小蜈蚣?我怎么是小蜈蚣啊?我又没有那么多脚!”沐沐满脸不服气地质疑妈妈的话。

两个人在女儿吃饭的问题上意见不一。刚开始还是唇枪舌剑地争执,后来,两个人越来越生气,声音也越来越高。两个人在女儿面前吵得面红耳赤,女儿吓得不知所措,只好大哭起来。平时熟悉的爸爸妈妈,现在却是如此的陌生。而父母此时哪里还顾得上女儿呢?

边呢?我有些担心,这些无意中为孩子设限的话,对孩子的成长是

两个孩子都做错事了,一个妈妈对孩子说:“你怎么总是没有长进呢?我看你这辈子就这么点儿出息了……”

孩子总是有优点也是有缺点的,对待孩子当然要以正面教育为主,有进步时,应当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但是,当孩子确有缺点时也应正视,给予批评,晓之以理,促使其纠正。对孩子的错误、缺点、过失不予正视,漠然处之,就等于默许。不接受批评教育,孩子就认识不到其危害,缺点也就不能克服,不能进步,其优点、长处也保持不住。如果家长有意掩饰,孩子更会有恃无恐,实际上就是助长其缺点、错误和过失,弄不好会酿成大错。

后来,了解真实的情况以后,大家才知道小鹏根本没有欺负可可,而是可可平时在家受宠惯了,一遇到不顺从自己的事情,就向父母告状。而可可的妈妈却看不到自己孩子的缺点和不足,一听说女儿受了委屈,就不分青红皂白,先“竖起了母鸡的翅膀,驱赶敌人”。这样的父母最终只能害了孩子。

另外,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喜欢炫耀,孩子也就学会了炫耀,不但炫耀自己,也炫耀父母给自己买了什么新玩具、过年给了多少压岁钱、家里有什么车、住多大的房子等等。凡此种种,都不利于孩子的身体发育和健康成长。

有的父母说,我们这样也是爱孩子啊!让孩子当众表演也可以锻炼孩子的胆量啊!

钥匙说:“因为我最了解它的心。”

“问这个做什么?别烦我了,去睡觉吧,都这么晚了。”爸爸又烦恼又疲倦,不耐烦地回答。

儿子上小学了。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在第40名,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碍,你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走出教室,妈妈流下了眼泪。

不要敷衍孩子的好奇心,才能更好地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让孩子对学习更有兴趣,因为,一个丰富多彩、充满奥秘的世界正在前方等着他去探索呢!

如果孩子相信了你的说教,他可能失去判断力;如果孩子不相信说教,他可能叛逆或不信任你。

虽然你很确定该怎么做,但是你应该给孩子一个机会,让他学习独立决定。他从自己错误中学习的比从你正确的指导中学得还要多。让孩子知道有些事情父母提供意见,但是最后决定在于他,而且随着他的长大,这些事情会越来越多。我记得我5岁时,父母要我读幼儿园,但是我想读小学,于是他们把选择权给了我:“考上了就让你读。”这件事我会终身记得,因为那是我第一次理解一个5岁的小孩居然有选择权。我特别珍惜这个选择,于是我自主地读书,真的考上了。

为什么呢?因为父母用其一生关注孩子,为孩子殚精竭虑。而孩子呢?一生下来,周围就聚集了无微不至的大人们。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想方设法给孩子最好的照料,他的一个微笑、一个皱眉,哪怕是一个喷嚏都不会脱离大人们的关注。就像一位母亲说的那样,孩子的一点儿风吹草动,在父母眼里就是狂风大浪,甚至是地动山摇。

后来有一天,孩子又来了,大树高兴地摇晃着肢体,对孩子说:“来吧,孩子,爬到我的树干上,在树枝上荡秋千,你会很快活的!”

也许爸爸工作了一天,有点儿累了,便漫不经心地拿过女儿的作品,只是瞥了一眼就脱口而出:“画的什么啊?乱七八糟的。”说完将画递给女儿。

任何孩子都有惰性,在学习的过程中,免不了因偷懒而停下来,或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而沮丧、颓废,以致放弃。因此,父母应该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扮演监督的角色,并适时给予指导与鼓励,帮助他们战胜软弱、克服惰性,增强他们的信心,保持学习的连续性。长期坚持下去,孩子就会养成持之以恒的习惯,也就不会半途而废了。

坚持的结果就是成功的来临,成功总在坚持之后。学习也是一个坚持的过程。坚持到底,学业才能有成。正如19世纪最有成就的科学家之一巴斯德所说:“我唯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坚持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