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喜房外,他分明是听到了她口无遮掩的那番糊涂话了,否则如何解释他几次跌宕起伏的情绪?

崔翎心无牵挂,自然格外轻松,她跟着引路的嬷嬷一路往藏香园走。

一来,她仍旧坚持着自己那点小心思。

这是非常时期,老太君进宫求下来的新孙媳,因为时间紧迫,婚事便办得十分仓促。

这简直太荒谬了!

虽然她本人对袁五郎这位丈夫并不在意,但她明白,今夜垫在她身下的喜帕是必须见红的。否则,等明日晨起泰安院老太君派人来收东西时,她根本没有办法交代。

崔翎笑嘻嘻地拍了拍她肩膀,“虽然我不知道袁五郎闹这出是为什么,但你们放心,最多再过半个时辰,他一定会乖乖回房的。”

屋子里,崔翎好像对外面逐渐靠近的危险丝毫没有察觉一般,她笑嘻嘻地拍了拍桔梗的手臂说道,“我肯嫁来袁家,除了听说他们家的厨子手艺好,其实就是冲着袁五郎不在家这点好处来的。”

但身体上的疲乏远没有饥饿带给她的痛苦更多,作为一个饭量奇大的资深吃货,她早就已经饿得前胸贴后背了,若此时眼前有一碗香喷喷热腾腾的饭菜,用千金来换她也是肯的。

崔翎心里当然知道,她一旦住进了泰安院,就等同于纳入了老太君的势力范围,莫说府里的下人们不敢说什么闲话,便是家里四位嫂嫂,也都得格外高看她一眼。

就譬如刚才,老太君一说让她搬进泰安院的话,三嫂廉氏只是有些诧异羡慕,二嫂梁氏的脸色可就立马变了。可见,与老太君同住,还意味着某种好处。

她与杜嬷嬷一边往藏香园方向走着,一边说道,“我和五爷的亲事订得仓促,许多事先该了解的事都来不及了解。只知道,大嫂是福荣长公主家的宜宁郡主,三嫂出身利国公府廉家,四嫂是隆中苏氏的女儿,二嫂娘家是哪里,竟记不清了。”

她微微一顿,笑着望向杜嬷嬷认真问道,“杜嬷嬷是祖母身边的老人,这府里的事再没有人能比嬷嬷你知道得多,我初来乍到,什么都不懂,能不能请嬷嬷提点提点?”

崔翎说话时嘴角带着笑意,语气温和,如同三月春风拂面而过。

不是刻意讨好,也没有居高临下,就好像只是寻常祖孙之间再普通不过的闲话家常,带着几分亲昵撒娇,听着既亲切又自然。

杜嬷嬷没有子孙,因为老太君的关系,在镇国将军府里,她向来是受追捧的多,莫说底下的丫头婆子仆役小厮,就算正经的爷们奶奶见了她,也都十分客气。

从来都没有人像五奶奶这样,以这样平和自然的方式与自己说话。

她本就有心与五奶奶结交,此时自然更愿意将自己所知合盘告知,“二奶奶是鄞州梁家的女儿,她祖父梁恩道曾是帝师。梁家书香门第,门下常出大儒,本朝开元年间,叔侄三人同取进士,榜眼探花都出自梁家,被传为天下佳话。不过”

杜嬷嬷语气微转,将声音压低了许多,“前两年,梁家受人牵扯遭遇祸事,如今景况已大不如前。”

她沉痛地问道,“五奶奶应该知道,咱们家二爷五年前为国捐躯的事吧?”

崔翎点了点头,“嗯。”

虽然孤陋寡闻,但是这些事她是知道的。

五年前,镇国将军的第二子袁泽在平突厥之乱中牺牲,朝野俱哀,皇上追谥了武德将军。

她这样一个不学无术的懒人,能记得这件事,是因为当年袁二郎差一点就成了她的三姐夫。

听说两家对亲事都很满意,但合八字时却说不大好,古人迷信,这亲事便没有做成。

后来袁二郎战死,家里祖父和叔伯们纷纷惋惜国之栋梁的陨落,然而祖母和大伯母却暗自庆幸当初那亲事没成,否则三姐年纪轻轻就要守寡,家里人于心何忍?

三姐后来嫁了至诚侯世子,没几年侯爷过世,世子承爵,她就成了侯夫人,共生了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夫妻恩爱,生活和美。富贵荣华什么都不缺,与二嫂梁氏的形单影只,不能同日而语。

每次三嫂回娘家时,总要听人偷偷地将这陈年往事偷偷提起一遍,崔翎怎么会忘记?

杜嬷嬷轻叹一声,“二爷没了,二奶奶身边却没个子嗣傍身,偏娘家又不争气。她一个人守着二房,有时难免有些心思过细,想的比别人多,也容易将事儿往坏处想。”

她想了想,说道,“老太君体谅二奶奶身世凄苦,便对她格外包容,其他几位奶奶也都恪记教诲,凡事都不与二奶奶计较。”

崔翎忙点了点头,“多谢嬷嬷。”

丈夫死了,没有孩子,娘家也不给力,她现在终于明白为什么同样一件事,二嫂和三嫂的反应会差别那么大了。

譬如老太君要她扎马步,三嫂很淡定,二嫂却明显有些窃喜。

老太君要她搬去泰安院住,三嫂虽然也有些羡慕,但显然还是祝福的程度居多,可二嫂却明显变了脸色,连看她的眼神都有些不同了。

听了二嫂的身世后,再一想,便什么都想明白了。

袁二郎是追谥的武德将军,二嫂身上是有诰命的,她这辈子不可能改嫁。

老太君和老将军在时,定然待她无微不至,可将来等他们都没了,镇国将军府分了家,她没有子嗣,自然不可能分出去单过,以后的日子便都要看长房的脸色过。

袁大郎和宜宁郡主自然也不会亏待她的,可子侄们呢?

在当时的价值观念下,二嫂梁氏的前途几乎就是完全无望的,每天都在孤单绝望里度过,敏感是一定的,乖僻暴躁也能够理解。

二嫂又不像自己,有着不同寻常的经历,比别人领先上千年的观念和想法,无欲无求,也从不和别人争论比较,更不需要什么精神寄托,只要手里有钱有庄子,将来找个安静的田庄养老,不需要儿女也能够将日子过好。

只是,崔翎不解地说道,“我娘家三叔祖没有子嗣,族里做主将二叔祖家的七堂叔过继给了三叔祖,现在三叔祖过世了,就由七堂叔祭祀,三叔祖奶奶也跟着七堂叔七堂婶过。”

她顿了顿,问道“二嫂为什么不从族里挑个孩子过继在房里呢?”

古人重视香火传承,对子嗣血脉的延续特别执着,无嗣的人家,通常都会从族中挑选嗣子,这在盛朝也很常见。

杜嬷嬷苦着脸摇了摇头,“也不是没有提过,二奶奶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