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曹操在这三个儿子当中又选谁呢?一般认为,曹操最先排除出去的是曹彰。为什么是曹彰呢?因为曹彰好像不大合适做政治领袖。曹彰这个人在曹操的儿子当中也是很优秀的,他的相貌也比较特别,他的胡子是黄的,叫做黄须儿,非常勇敢,每次曹操派他出去打仗,他都能够凯旋而归。建安二十三年的时候,曹操又派曹彰出去打仗,曹操就跟他讲了:彰儿啊,在家为父子,出门为君臣,你可是领了将命出去的,这个军中的规矩你是知道的,好自为之啊。那么曹彰出去以后,确实是奋勇作战,身先士卒,凯旋而归。回到邺城的时候,曹彰做了两件事情,一个是常规地奖励他手下的将士,大赏;第二就是见了曹操以后,汇报工作的时候把所有的功劳都归于部下。那么这个主意是谁出的?曹丕出的,因为曹彰回来的时候先见的曹丕,曹丕就说,你最好不要贪功,你把功劳归于部下。那么有历史学家分析说,曹丕这是使坏,怕曹彰功劳太大了,对他有威胁。没想到这下子他帮了曹彰的忙,曹彰这么一汇报,曹操非常高兴。把手伸过去,抓着曹彰的胡子说:我这个黄胡子的儿子,大有进步嘛。

崔琰是三国时代一位非常值得敬重的名士,他的德行操守令曹操都非常敬重,却因一封信被曹操冤杀,连《三国志》的作者陈寿都为崔琰喊冤。而杀死聪明的杨修,更是为曹操留下了“妒才”的坏名声。那么曹操为什么要杀崔琰,又为什么要杀杨修呢?崔琰、杨修被杀的背后究竟隐藏了曹操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呢?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品三国之“命案真相”。

刘表也知道祢衡是个人才,对祢衡也很客气。祢衡也对刘表很客气,但是过了没多久他老毛病犯了,他开始骂刘表。这刘表受不了啊,就把他打到黄祖那去。黄祖对这个祢衡也很尊重,也很客气,祢衡也过了几天安生日子。搞着搞着,老毛病又犯了,他又开始骂黄祖。有一次黄祖大摆宴席,大会宾客,祢衡就口出狂言,黄祖也喝了几杯了,就很生气,说你怎么这样说话?拉下去打屁股。这个祢衡就跳起来说,你敢打我屁股!就跳起来骂。这个黄祖是个大老粗啊,是个军阀,哪儿受得了这个,给我砍了,拉出去给我砍了。这个黄祖周围的人是早就恨祢衡,一听说黄祖下了命令说拉出去砍了,赶快手忙脚乱,拉出去,啪,一刀就砍了。等到黄祖的儿子得到消息骑马赶过来救的时候,人头落地了。祢衡就这么死了,享年二十六岁。

第二点,荀彧有理想。当年曹操为是否迎奉天子到许县而犹豫的时候,是荀彧提出了著名的三大纲领,这个我们在《深谋远虑》这一集已经讲过。也就是说荀彧是一个有正义感的,由政治理想的人。

但是现在看来,这个事情是曹操自编自导自演的一场作秀的、沽名钓誉的把戏。因为,曹操是不是真要让县呢?是的,他的这个新加封的三县、两万户确实是让出去了,退回去了;但是几天以后,他的三个儿子封侯,曹植封平原侯,曹据封范阳侯,曹豹封饶阳侯。这三个侯,每个食五千户,那就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曹操让了三个县,自己没要了,他儿子一人得一个。曹操让出去了两万户,他三个儿子加起来得了一万五千户,只少了五千户,对不对?但是这三个儿子的三个封地是一个州一个,都是战略要地,你说曹操他是赚了还是赔了?这是第一点。

马和韩遂,是东汉末年盘踞在关中的割据势力。曹操在赤壁吃了败仗之后,在暂时无法撼动孙、刘联军的情况下,于是就把目光瞄准了马、韩遂这样力量较弱的割据势力,在建安十六年,也就是赤壁之战后两年多,曹操开始了征马和韩遂的军事行动。那么,马和韩遂好打吗?

那么实际的战斗情况是怎么样的呢?我把这个正史上记载的过程给大家讲一讲。正史的记载,比较可靠的是《三国志-周瑜传》,《周瑜传》的原文是这样的:“时曹公军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也就是曹操带着水军从江陵顺长江东下,周瑜等人率领孙刘联军从长江逆江而上,两家在什么地方呢?在赤壁这个地方相遇了。这个时候曹操的军队已经得了病,刚一交战曹军就败了,于是曹军就退到了长江的北岸,乌林,乌林在哪里?在现在湖北省的洪湖市,而孙刘联军就驻扎在南岸,在赤壁。那么初一交战曹操为什么会打败仗呢?四个原因,张作耀先生的《曹操评传》这本书里面讲述了这样一场战争的过程和胜败原因,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张先生提出来曹操初一交战失败有四个原因:第一个就是疾疫流行,曹军已经得了某一种严重的传染病,丧失了战斗力;第二个原因是曹军不习水战,它本来是北方的军队,它不善于水战;第三个原因是曹操料敌不周,就是没想到下来以后会撞上孙刘联军,轻敌了;第四个原因是狭路相逢,因为曹操虽然人多,他主要使用的是水军,那么水军和水军打仗它是在江上面,你江上面人多有什么用呢?就那么大个地方,你一个不习惯水战的碰上了一伙习惯水战的,还是病人,肯定是打败了。就是两军隔江相驻。

那么对于《三国演义》的这样一个描述我有四点评价:第一点是子虚乌有。就是整个的这个故事都是史书上没有记载的,包括吴国太这个人。吴国太是什么人呢?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是孙坚母亲吴夫人的妹妹和吴夫人一起嫁给孙坚的,这个事情于史无据,而且我认为在理论上也不大可能。因为吴夫人嫁给孙坚带有被迫性质,因为孙坚年轻的时候名声不是太好,而且吴家感觉他性格也不太好,不愿意嫁给他,这个时候吴姑娘出来说,不要为了一个小女子得罪这样一个强横的人物,给我们家带来灾难,我嫁给他这是命,如果嫁非所人,算我命不好,吴家这才把女儿嫁给了孙坚,她怎么可能又搭上一个妹妹呢?难道说孙权在求婚的时候对吴姑娘是这么说的:你要是嫁人,不要嫁给别人,一定要嫁给我,带着你的嫁妆,领着你的妹妹,赶着马车来?没有这个可能,所以连吴国太这个人都是子虚乌有的,是编出来的。

那么妙在什么地方呢?历史有时候是很好玩儿的,它好玩在什么地方呢?正在这个节骨眼上,曹操莫名其妙地写来了一封信,帮了鲁肃的大忙。曹操这封信怎么写的呢?曹操这封信是写给孙权的,他说:“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他说近来老夫奉皇上和朝廷的命令来讨伐那些有罪的人,老夫的军旗往南方一指,刘琮那小子就把自个儿的手捆起来了,投降了。“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现在老夫又整治了八十万水军,准备和孙权孙将军您在您待的那个地方打打猎。好大的口气,据史书的记载,这封信送到江东的时候几乎是所有人都大惊失色。曹操的这封信是本案的一个关键,因为它是这个事件的一个转折点,在此之前我们知道曹操顺江东下是打刘备的,但是如果曹操写了这封信,那么他顺江东下那就是打孙权的,曹刘战争就变成了曹孙战争,这个很重要啊,很关键的。因为在此之前孙权完全可以隔岸观火,作壁上观,因为打的是人家,现在打到自己头上了,那你还能够袖手旁观吗?不能够啊。所以我们就很想弄清楚三个问题:第一,曹操是不是写了这封信?第二,曹操为什么要写这封信?第三,曹操这封信是什么时候送到孙权手上的?

诸葛亮被任命为军师中郎将是赤壁之战后,赤壁之战前有没有职务我们史料上查不到,有职务也不会高。那么这样一个年龄,这样的一个地位,这样的一个身份,出使东吴有没有分量,那是个问题,当然东吴方面估计也知道他,也不会一点不知道,因为诸葛亮当时在荆州还是个名人,荆州士人集团有很多人是推崇他的,东吴方面不会一点不知道,但是你如果你要说东吴方面多么地推崇,恐怕也谈不上。总而言之他出使江东应该说是很困难的,很艰难,正是由于这种艰难才突显出诸葛亮的非凡的政治智慧和外交天才,所以我们要把这个艰难说清楚。

在曹操兵临城下、荆州阴云密布的时候,刘表突然一病身亡,刘备不能接班,接班的是刘表喜欢的小儿子刘琮。面对曹操气势汹汹的大军,没有任何政治经验的刘琮会如何应对?有英雄之志,却一直没有用武之地的刘备又会怎样做呢?

成功以后的刘表表现出来也很大度,当时张绣的叔叔张济,任骠骑将军在关中,因为没有军粮,就带着部队入侵荆州,攻打穰城,结果中箭身亡。这个时候荆州的大小官员都跑来跟刘表祝贺,恭喜州牧,张济跑来打我们,你看现在死了,很高兴。刘表说什么呢?刘表说:“济以穷来,主人无礼,至于交锋。”说张济是因为没有饭吃,走投无路才到我们荆州来,我们没有礼貌啊,我们没有以礼相遇啊,还打起来了,“此非牧意,牧受吊,不受贺也。”这不是我们初衷,就是我接受吊唁,不接受祝贺。那么这个话一说出来以后,大家觉得刘表这个人真是个正人君子,真是仁义道德,张济的部下都对刘表表示服从,表示钦佩。刘表又安顿了张济的侄子张绣驻扎在宛城,就是现在河南省的南阳市,而且供应他军粮,和他联合起来对付曹操。这样到了建安三年,刘表拥有了荆州七郡,“地方数千里,带甲十余万,万里肃清,大小咸悦而服之。”也就是这个境内大大小小的势力都服了刘表,刘表这个时候做什么呢?建学校,兴儒术。抚士人。

孙策知道了以后哈哈大笑,孙策说:你们知不知道齐桓公啊?齐桓公当年是把所有的军务政务都交给管仲啊,而且称管仲为仲父,就是叔叔,手下的人到齐桓公那请示工作,齐桓公说你去问我叔,再来请示工作,他说你去问我叔。旁边就有一个人说齐桓公了,一则告仲父,二则告仲父,为君其易乎?你有什么事你就问管仲,有什么事问管仲,你这个国君也当得太容易了吧?齐桓公说什么呢,这个当国君说容易也容易,说难也难,没有仲父之前我是很难的,有了仲父以后我就不困难了。他说国君有难有易,有劳也有逸,劳在什么呢?劳在找人,国君辛苦在什么地方?辛苦在寻找人才,一旦找到了人才他就安逸了。孙策把这个故事讲了以后对周围的人,也对张昭说:“一则仲父,二则仲父,而桓公为霸者宗,今子布贤,我能用之,其功名独不在我乎?”所以齐桓公成就了霸业,张昭就是我的仲父啊,张昭就是我的管仲啊,我有了张昭难道我就没有功劳吗?难道我就没有名声吗?哈哈大笑,非常大气,非常聪明。你要知道一个做臣下的人他最害怕的是什么呢?功高盖主,或者准确地说他最害怕被认为功高盖主,尤其是怕被他的君主认为他功高盖主。因为我们知道很多人杀功臣,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功高盖主啊,赏无可赏。而孙策非常清楚地知道,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有人才来辅佐自己,要让这些人才尽心尽力必须解除他们的思想负担。那么这个故事孙策就等于告诉大家,在我这里是不用害怕功高盖主的,我不怕你们功高盖主,你们也盖不了我,所以非常大气,而且聪明。

在隆中的对话中,诸葛亮开篇就给刘备吃了一个定心丸,指出了刘备当时的问题关键所在,就是刘备必须有一块自己的根据地,才能实现个人的理想。这显示出了诸葛亮的务实精神,因为只有有了根据地才能谈得上恢复汉室。可是寄人篱下的刘备该把哪里作为自己的根据地呢?他有什么资本来获取自己的根据地呢?

三顾茅庐,这个被世代传唱的经典故事,在史书《魏略》和《九州春秋》里却是另外一个面孔,不是刘备亲自上门邀请,而是诸葛亮的自我推荐。这多少让喜欢诸葛亮的人接受不了。如果《魏略》和《九州春秋》记载的是事实的话,那么在诸葛亮的《出师表》里,“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这句话又该如何解释?难道是诸葛亮说了假话?还是《出师表》根本就不是诸葛亮所作呢?那么,历史上到底有没有生过三顾茅庐的故事呢?

第一,诸葛亮有一个好背景。诸葛亮祖上是做官的,他的祖父官还做得很大,他的父亲和叔叔也都担任过地方官,所以他是官宦人家,官宦子弟,对于官场上的事情他是知道一些的,官场里的关系他也是有一些的。

“曹操前哭典韦,而后哭郭嘉。哭典韦之哭所以感动众将士也,哭郭嘉之哭所以愧众谋士也。前之哭胜似赏,后之哭胜似打。不谓奸雄眼泪,既可以做钱帛用,又可以做挺杖用,奸雄之奸,真是奸得可笑。”

就是刘备开始的时候没搀和这件事。

这就是曹操在用人方面的四个特点,根据这四个特点我们可以总结出八句话:

曹操是这样的一个人,所以他在处理人才的问题上他的态度就是名至实归、更重实际。

其实,这些人才有毛病也没关系,你说谁没毛病?是人就有毛病,你有毛病,我有毛病,大家都有毛病,所以有毛病它不是个问题,问题在于哪里呢?问题在于一个主帅要做到知人善任,他要怎么样呢?他要很清楚地明白自己的手下每个人都有哪些优点、哪些缺点、哪些长处、哪些短处,然后扬长避短地来使用,这就叫做知人善任。袁绍没有这个能耐,袁绍用人的原则很简单,就是我高兴;他高兴的原则也很简单,谁拍他马屁他高兴,谁提意见他讨厌谁。田丰不断地提意见,下了大狱,沮授不断地提意见,把他冷落在一边。实际上我们前边讲到袁绍的指挥失误,每一次指挥之前其实都有沮授的正确意见,他就是不听,因为沮授不会顺着他的毛摸,不会吹牛拍马、阿谀奉承,袁绍就喜欢郭图这样会拍马屁的人,最后形成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呢?就使我们觉得袁绍这个人好像有一种天才,凡是对他有利的正确的意见他一定是不听的,凡是对他不利的错误的意见他一定是要听的,那才是怪了。

有一天从许都运军粮的车子开进了曹操的军营,曹操去劳军。曹操这个人对士兵还是很好的,他看见运粮的那些运输队非常辛苦,面黄肌瘦,有些运夫穿不起鞋,是光着脚赶路的,满脚都是老茧,甚至磨破,流血。曹操看了以后非常难过,曹操就走过去和他们问长问短,问寒问暖,然后拉着他们的手说:弟兄们辛苦了,请大家再给我十五天的时间,只要十五天,十五天以后我再也不让你们这么辛苦了。也就是说,十五日之内要结束战争。曹操他有这个把握吗?没有,实际想法是曹操不想打了,他准备在十五日之内撤军,不打了,太累了,受不了了,他写了一封信给留守在许都的荀彧,但是荀彧反对。荀彧说,明公啊,这一仗咱们打也得打,不想打、不能打也得打,请明公想一想,袁绍这一回是倾巢而出,十万精兵全部拿出来了,就是要和我们决一死战,他是不会善罢甘休的,你退他还要进,你没有退路了,只能顶住。那么曹操又去征求贾诩的意见,贾诩说,曹公啊,你有四个方面比袁绍强:你的智慧过袁绍,勇敢过袁绍,用人过袁绍,决断过袁绍,你有四个方面过袁绍,为什么打了半年还不能胜利呢?根本原因是你总想万无一失,你顾虑太多了,只要你下定决心,集中兵力,一定能够胜利。

在前面的讲述中我们知道,张绣有过投降曹操后又背叛的经历,还在乱军中杀死了曹操的儿子曹昂、侄子草安民,还有曹操的爱将典韦。按照常理推测,曹操这个时候应该对张绣恨之入骨,贾诩为什么还敢出主意让张绣投降曹操,张绣为什么真的听从了贾诩的建议,事情的经过究竟是怎样的呢?

碰了一鼻子灰的袁绍是不了解曹操的真实想法,曹操迎奉天子到许县当然有自己的打算。小说《三国演义》中,提到曹操把皇帝迁到许县后,大权独揽,要“挟天子以令诸侯”。那么,历史上的曹操他的真实想法是这样吗?

其实袁术用不着瞧不起袁绍,他们这哥俩半斤八两,共同的特点是出身高贵,自命不凡,愚蠢透顶。而且他们的愚蠢是跟他们的狂妄成正比的,袁绍比曹操狂妄,也比曹操愚蠢;袁术比袁绍狂妄,也比袁绍愚蠢;一个比一个牛,一个比一个蠢。当时袁术接到袁绍要另立刘虞为帝的信以后,就在肚子里面冷笑,哼,真不愧是小老婆养的,想出这么个馊主意,另立皇帝,你立自个儿啊!怎么这么没出息啊,这个小老婆生的就是没出息,是不是,你想想我们老袁家“四世三公”,你再弄个皇帝出来你了不起就是“五世三公”嘛,你不还就是个“公”吗!但是袁术他话不能这么说,他回封信表现得大义凛然说:我只知道消灭董卓,不知道别的。

就是说我们成立这样一支义军,而且已经联合起来了,你们还有什么可怀疑的?而且曹操跟大家说,现在是消灭董卓最好的时候,为什么呢?这个时候董卓已经把洛阳城烧了,然后把皇上西迁到长安。曹操说了,如果过去董卓还在洛阳京城的时候,手上有皇上,我们去打他不大讲得过去;但是他现在已经把我们的都都烧毁,把皇上都劫持了,按现在的话说那就可以定位为恐怖组织了,已经天下震动了,不得人心了。这个时候我们只要跟他决一死战,一战而天下可定。但是没有人听他的,曹操说好吧,好吧,你们不打我自己去吧,自己带了一支部队西进。这个时候只有张邈表示同情,派了一支小部队也随着曹操西进。但是这个时候曹操的实力是非常的弱小,根本不是董卓那个“西北军”的对手,所以一败涂地,曹操自己本人差一点阵亡,是他的堂弟曹洪把马让给曹操,曹操才逃出来。当时最紧急的时候曹洪跟曹操说,天下可以没有我曹洪,不能没有哥哥你,骑上我的马,走吧!曹操才逃回了他们的大本营,大本营在酸枣。

曹操到地方上执政也是很严厉的,据说是给曹操的调令一下,比方说把曹操调到去当济南相,当地大大小小的权贵闻风遁逃啊,说曹操来了我们在这个地方还能呆啊?窜入他郡,都跑别的地方去了。小报告一封一封地送达御前,不停地有人去告曹操的刁状。这个时候曹操感到,他在官场上恐怕是混不下去了,他感觉到大汉王朝已江河日下,这个政权也行将就木,他做的任何努力都无济于事,只会给自己招来祸灾。之所以没有惹出杀身之祸来,是因为他有曹嵩这个大后台,他的父亲官居太尉,也就是当时名义上的三军总司令,权贵还不敢把他怎么样。但是长此以往,是肯定没有好果子吃的,于是曹操谢绝了朝廷的再一次任命,这次是任命他做两千石,级别两千石的东郡太守,曹操辞掉了这个任务,借口自己有病,然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闭门读书,闲暇的时候打打猎来娱乐自己。但是曹操并没有忘记国家大事,他仍然关心着自己的国家和民族。

正是由于这种大气,使曹操这个奸雄平添了许多可爱。曹操这个认识很可爱的,他在生活当中非常可爱,他是一个生活很随和的人,吃不讲究,穿不讲究,住也不讲究,饭能吃饱就行,衣能穿暖就行,房子能避风雨就行,惟一的嗜好就是女人啊,不知道他这方面讲究不讲究,不过我看他到处留情的做法,好像也不太讲究。他平时如果不是正式的场合,他是喜欢穿便服的,而且随身还带个小包包,包包里面装些个手绢啊,七七八八的东西挂在腰上晃荡晃荡,他也不在乎,如果不是正式开会,不是讨论什么问题,不是上朝,不是礼仪性活动,和朋友们一起吃吃饭,他是很随便的,说说笑笑,开玩笑,说段子,谁要说一个好笑的话,曹操哈哈大笑,笑得弯了腰,结果头会栽到菜盘子里面去,弄得满脸都是汤水,他也不在乎。所以生活当中的曹操是一个非常可爱的人,战场上的曹操也很可爱。

曹操说太好了,然后自己亲自率领五千骑兵,连夜抄小路过去,换上袁军的服装,碰上沿路的岗哨说是袁公让我们来干什么什么事的,冲到袁营。袁营一看,来了曹军烧粮食,当然也拼死奋战,当时情况非常地紧张。曹操左右的人跑过来说,曹公,敌人来了。曹操说,慌什么?敌人到我背后以后再说这话,上。然后把袁绍的粮草全部烧光,从而扭转了这个局势。

性度恢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