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曹操大军压境下,荆州危在旦夕,度过了十多年太平日子的荆州转眼间就阴云密布。但就在这个紧要关头,荆州的拥有者刘表却一病不起,即将离开人世。面对依附于自己,而且有雄心壮志的刘备,重病中的刘表对他说了什么?刘备的反应又是什么呢?易中天先生是怎样分析的呢?

在《后汉书》里面,刘表是和袁绍合为一传的。我们知道从《史记》到《汉书》到《三国志》到《后汉书》,它都是纪传体的史书,这些历史学家在为传主做传的时候往往会把某一些人合为一传,而哪些人合为一传呢?那么这些合为一传的人,他们相互之间是有某种关联的。那么《后汉书》把袁绍和刘表合为一传,说明袁绍和刘表在他看来是同一类型的人,是什么人呢?如果说曹操是可爱的奸雄,那么袁绍和刘表就可以说是漂亮的草包。

我们知道当时董卓在洛阳造乱,袁绍、曹操啊这些人起来组成关东联军讨伐董卓,这个时候孙坚已经担任了长沙太守,也起兵讨伐董卓,但是他这个时候地位还比较低,所以他还是投靠了袁术,作为袁术麾下的一员战将。我们知道关东联军组成以后是日置酒高会,不图进取,只有两个人去打董卓,一个是曹操,打了一下打败了,还有一个就是孙坚。孙坚可是所向披靡,一路凯歌,谁挡他的横他就杀谁,一路上杀了很多人,一直打到洛阳跟前,杀掉了董卓的大将华雄,所以《三国演义》说关羽温酒斩华雄那是编出来的,华雄是孙坚杀的。

这是刘备的提问,这段话历来不太被人注意,认为这不过是一番套话,一个帽子,就像我们现在写文章一样,穿鞋戴帽,要有一个起头。其实这段话是有意义的,就说开头这十二个字:“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就是现在我们汉王朝这个政权已经很危险了,曹操这个奸臣掌握了国家的政权,而我们的皇上实际上是在落难。这段话刘备是必须说的,这是他的身份决定的,因为他是所谓“帝室之胄”,就是他是以刘家的宗室、后代这个身份来参加这一轮角逐的,他必须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场,表明自己心系王室、心忧天下的这样一个政治立场,保证他政治上正确,这样他提出需要诸葛亮来帮助他的要求才能够得到理解,才能够得到同情。

因此他提出这样三点意见,第一点,就是诸葛亮这个人是一定要出山的,因为这个《三国志》里面说得很清楚:“自比管仲、乐毅”,管仲、乐毅他就是要出将入相、建功立业,要做事情的,而刘备对于他来说是最好的人选,就是作为一个老板的人选,这个道理我们在前面也已经说过了。诸葛亮不投靠曹操,不投靠孙权,甚至不就近就便为刘表服务,他就是要为自己选一个最好的老板,而刘备无疑是最好的人选,他岂肯在隆中坐等刘备“三顾”呢?那刘备不顾呢,不来找他怎么办?所以刘啸说,这等于说诸葛亮在那儿下了一个决心,你刘备不出来请我三次,我就在这个地方做一辈子农民了,这可能吗?你说他这样一个自比管仲、乐毅的人,他待在隆中干什么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我哭郭奉孝耳,若奉孝在,决不使吾有此大失也。”

“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我们前面一再讲曹操对那些包括背叛他的人都那么宽容,他对张绣,对魏种,对毕谌,还有对曾经恶毒攻击他的人,比方说陈琳,对这些人这么宽容,他是为什么?他就是要向天下人表示,我曹操这个人确确实实是真心诚意地希望天下的人才都到这里来为国家效劳,我是非常诚恳的,哪怕你们背叛了我,我也不在乎,也不后悔,也不计较,甚至我也不惩罚,只要你再来,他就是为了表达这个诚意。那么这样的一种信任和诚意,他换来的是什么呢?换来的是忠诚。比方说于禁,于禁是曹操自己亲手从行伍当中提拔起来的将领。曹操第一次南征张绣的时候,张绣不是投降了曹操然后又反叛了吗,反叛的时候就打得曹操有点落花流水了,这时曹军是很混乱的,但是唯独于禁的这个队伍非常地整齐,一路整理着自己的队伍,一路敲着鼓,有秩序地撤退。撤退的路上碰到几个其他人手下的士兵,衣衫不整狼狈不堪的样子,于禁就问他们怎么回事,他们说,我们被青州兵抢劫了,青州兵是什么呢?青州兵就是投降曹操的黄巾军,这个黄巾军投降曹操以后曹操把他们收编为青州兵,曹操对他们特别宽容,这些人一看曹操打败了就起来作乱,就把曹操其他的队伍抢劫了。于禁一看这还得了,既然都是曹公的队伍怎么可以这样做!然后队伍开过去把青州兵整治了一顿,再往回撤。这时候青州兵挨了于禁的整,就赶紧跑到曹操那儿告了于禁一刁状,等到于禁回到大本营的时候,上上下下已经是沸沸扬扬了,但是于禁仍然先整顿好自己的队伍,安下营寨,没有及时去见曹操。当时就有人跟于禁说,青州兵都告了你了,你还不去向曹公说清楚,你现在在安营扎寨干这些事干什么?于禁说,敌兵在后,说来就来,我们不做好准备怎么迎敌呢?公事要放在前面,我于禁的个人的进退荣辱要放在后面,再说了,曹公是何等英明的人,他怎么会听信谗言呢?安顿好部队以后,做好了战斗准备以后,于禁才去见曹操,曹操大加表扬,说于将军你真是有古之良将的风度,太好了。这是什么?信任换忠诚。

曹操的做法刚好相反,曹操的做法是什么呢?我们也可以总结十六个字:实事求是、唯才是举、不拘一格、来者不拒。也就是说曹操他是实实在在地希望有很多的人才来帮助他,在此前提下,曹操妥善地处理了五种关系。

这个话时说到了根本上,战争是什么?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所以进行一场战争,政治上是否有利、道义上是否有理是非常重要的,而袁绍的亏是先就亏在这个地方。可以说,政治上失利,道义上失理,战略上失策,是袁绍失败的要原因。

当时情况是怎么样呢?是曹操有五六百个骑兵,来到了延津东南面的一个山坡上,正准备休息。哨兵向曹操报告,说报告,前面来了几百个骑兵,曹操说知道了。过一会儿哨兵又报告,说来了一千个骑兵,步兵数都数不清。曹操说别报了,然后下命令,下马,原地休息。将领就不懂了,说敌人都扑过来了,我们应该上马准备啊,我们怎么下马原地休息呢?再说我们从白马运过来那些辎重,就是粮食、布匹,七七八八的东西都在路上呢,我们起码要把这些东西都运回军营去,准备迎战吧。曹操说不要管,曹操说你不要管,都给我下马,坐在地上休息。这又是曹操的一计,什么计呢?诱敌之计,果然刘备和文丑带着骑兵冲过来以后看到一地的东西,都是好东西啊,所以骑兵就开始犹豫,犹豫了一阵以后都抵挡不住诱惑,全部都下马来去捡那些东西,抢那些宝贝,这个时候曹操一声令下,上马!冲锋号吹起来,战鼓擂起来,杀声喊起来,六百铁骑从高坡上倾斜而下,顿时打得袁军满地找牙,文丑也被立斩马下。谁杀的?不知道,《三国演义》说是关羽,正史无记载,估计可能也是关羽,因为就是这次战争以后,关羽就留下了一封书信,一封感谢信,封存了曹操给他所有的赏赐,骑上他的赤兔马去寻找那个比兔子跑得还快的哥哥去了。而且文丑被杀了以后刘备是掉头就跑,刘备这人这个本事还是比较大的。这就是官渡战争的第一个阶段。

但是一个人要成熟也没那么快,曹操也一样。所以到了第二次,也就是汉献帝建安二年的十一月,曹操再次南征张绣的时候,就把张绣打了个落花流水。曹操这一次虽然是吸取了上次的教训,不骄傲了,不翘尾巴了,取得了胜利了,不等于他下次还要胜利。那么到了第三次,汉献帝建安三年的时候,四月份,曹操三征张绣,这一次又差点栽个大跟头。当时曹操的军师叫做荀攸,我讲过了,荀攸是曹操前期五大谋士之一,他当时的官职叫做军师祭酒,军师祭酒这个官职是曹操明的,相当于现在的参谋,随军作战参谋。荀攸就建议曹操不要打张绣,他说张绣上次被您打到穰城以后,他就和刘表结成了联盟,由刘表提供粮草,而刘表这个人他是不会当真给张绣提供粮草的,所以张绣和刘表两个人总有一天他们自己要打起来,我们不如等一等。你现在把他们逼急了,他们两个就结成死党,联合起来打我们,对我们不利。曹操不听,结果怎么样呢?结果果然刘表和张绣结成死党,联合起来打曹操。

曹操抢先一步把皇帝从洛阳迎奉到许县以后,大家才恍然大悟,说曹操没有吃任何亏啊!他得到了很多的头衔,得到了很多的封地,得到了很多人的拥戴,更重要的是他得到了一面在当时看来是正义的旗帜。曹操现在干什么事都显得理直气壮了,至少是“显得”,他动不动都可以用皇帝的名义来下命令,来出兵,他师出有名了,他堂堂正正了。而且更重要的一点是,曹操奉天子之后,就把自己放在了一个政治上永远正确的这样一个不败之地,所有的政敌先不先,政治上先不正确了。当然了,按照中国传统政治的规矩,其他各路诸侯也可以提出一个口号,叫做“清君侧”,那皇帝身边有小人呐,小人就是曹操啊,我们去把他除了。那总不如曹操用皇帝的名义直接下诏,说你就是小人,它来得便当嘛。所以现在曹操不管干什么事情,是打击他的敌人也好,是任命他的亲信也好,他都可以用皇帝的这样一个名义,一个在当时看来正当的名义。因此在这一点上,曹操所有的敌人政治上矮了一头。后来就连诸葛亮作《隆中对》的时候跟刘备他也说了一句话,他说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就是这一点我们确实是抵抗不了,诸葛亮都说抵抗不了。所以曹操这个举动在政治上大大地合算。

董卓靠着废立皇帝做起了他不是皇帝的皇帝梦,可是他万万没有想到,他的这种做法为他的失败埋下了伏笔,最终使他走向了灭亡。可惜有一个人却不懂得“前车之覆,为后车之鉴”的道理,他居然又来重蹈董卓覆辙,这个人就是袁绍。但袁绍的做法比起董卓来也未必高明,那么,他又是怎样对待现任皇帝的呢?

是的,政治斗争是要先下手为强,那不等于到处树敌呀!最严重的打击只能施于最顽固和最凶残的敌人。所以正确的做法是团结大多数,打击一小撮,恶必办,胁从不问。你怎么能把太监统统杀光呢?再说太监里面也有好人嘛。但是袁绍是怎么杀的呢,袁绍下一道命令,凡是没长胡子的就杀,弄得洛阳城里面那些还没来得及长出胡子的小伙子见了袁绍的军队就脱裤子验明正身。所以曹操硕我预见他一定会失败。

我们去读《三国志》,但凡是形象好的,《三国志》上都有记载,比方说周瑜啊,诸葛亮啊这些人《三国志》上都有记载。而对于曹操的容貌、长相,《三国志》是没有一个字的,《三国志》它是以魏为正统的,如果曹操的形象高大魁梧、英俊潇洒,它肯定大书特书,避而不谈说明形象恐怕不怎么样。那么其他的史书对他的形象有描述,据其他的史书记载曹操叫做容貌短小,就是个子不高,估计也跟我差不多,和那个一米八四的诸葛亮比起来就基本上属于不太合格的产品,残次品一类。另外《世说新语》里面有一个故事,就说曹操当了魏王以后,匈奴派使节来见曹操,曹操自惭形秽,说自己这个矮小的个子不足雄远国,因此请崔琰代替他穿上魏王的服饰,坐在魏王的椅子上接见匈奴的来使,自己拿了一把刀站在旁边。结果接见完了以后,曹操就派人去问匈奴的使节了,你感觉怎么样,匈奴使节说魏王确实十一表人才,不过他旁边那个拿刀的,捉刀的那个人那是英雄。可见一个英雄倒不一定高大英俊,关键是在他的气度。

那么曹操听到这句话后的反应是什么,也就是说曹操是否认奸雄可这个评语?正史上的记载是这样的,“太祖大笑”,就是曹操一听许劭说你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就哈哈大笑,哈哈哈哈……这句话到了《三国演义》里面做了改动,改成什么呢,“操闻之大喜”。一个是大笑,一个是大喜,一字之差,有天壤之别,表现了什么呢,表现了小说的肤浅,《三国演义》这个小说他是要贬低曹操的,它为了贬低曹操他不惜把大笑改成大喜。“大喜”给人的感觉就是曹操这个人好像从小立志就要当一个奸雄,听说我可以当个奸雄,他高兴得不得了!这不是事实,它也不合逻辑,你说哪有一个人从小立志我就是要当个贼,我从小就下定决心要当个强盗,我从小就立下志向要当窃国大盗,不可能的,奸雄那是逼出来的,奸雄要碰到乱世嘛,碰到乱世他当能臣当不了,他只好去当奸雄了。所以改成大喜是很肤浅的。

第三个版本,差不太多,也是说曹操怀疑吕伯奢的家里人要害自己,然后把他们一家都杀了。杀了以后,曹操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我们现在来看第三种情况,就算我们相信曹操是误杀了吕伯奢一家人,也说了那句话,看看是个什么样的场景。是曹操怀疑这些人要害自己,当然这个疑心太重了一点,太过分了,然后把他一家人杀了。杀了以后现是误杀,然后凄怆曰,“凄怆”这两个字很重要,就是杀错了人,然后,唉,他也是很难过的,算了算了,宁肯我辜负别人,不可以别人辜负我啊。我们体察一下这个语境,曹操说这个话是一种自我安慰、自我排解,所以很勉强地为自己的错误行为做了一个辩护。而到了《三国演义》里面他变成了理直气壮,而且把“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前面加了天下两个字,这个就大不一样了。曹操当时说这个话只是就事论事,虽然我错了,我错杀了人家我对不起人家,我现在也没有办法,我现在走投无路,也只好是宁肯我对不起人家,不要让人家对不起我了。这里面应该说他还保留了一部分善意在里面,而到了《三国演义》变成理直气壮说我对不起天下人,不可以天下人对不起我,那就是一个大大的奸贼。

事实上,历史上的周瑜气量是非常大的,《三国志》对他的评价是“性度恢廓”,就是气量大,品质好;当时的人对他的评价也非常高,刘备说他“器量颇大”;蒋干说他“雅量高致”。顺便说一句,蒋干这个人也是受冤枉的,蒋干确实到过周营,因为蒋干和周瑜是同学,但是蒋干没有盗什么书。看来历史有时候离我们真的是非常地遥远啊,我们已经很难弄清楚历史的本来面目是什么样子了。

如果说通房丫头的身分是界乎妾与婢之间,那么,姬则界乎婢与妓之间。姬的本意是美女,而与妾合称姬妾的姬,则主要是指姬侍、家妓、家养的戏子等。她们多半是买来的,也有赠送的和抢来的,没有人身自由,地位也极低。依据职能,婢的任务,主要是从事家务劳动,伺候主人的衣食住行;而姬的任务则主要是娱乐耳目,歌舞升平,满足主子的精神需要,这是她们与婢的不同之处。其与妾的不同之处,则在于妾只能有男主人一个性对象,而姬却可以陪侍客人。比如白居易在裴侍中府里夜宴,就有九烛台前十二姝,主人留醉任欢娱的诗句。这就大不同于妾而近于妓了。妾无论是纳还是买,都是男主人的专有物。姬则不然,不但可以出面待客,侍酒陪宿,还可以被主人拿来送人,甚至可以用来换马或做赌注,所谓一掷赌却如花妾,这里说的妾便是姬。

易:品读的“灵魂”其实就是人性和对人性的解读。文学是人学,史学也是人学。没有人,就不会有历史、不会有文学。所以,文学与历史是相通的,它相通之处就在于人性,历史的事件和阶段都是短暂的,都是会过去的,但是人性是永恒的。所以我说:秦时明月汉时关,不管是秦时的关、汉时的关、唐时的关,这些关都会变,但明月不变,明月就是永恒的人性。所以,我讲历史的方式可以总结成四句话:“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最后落脚在人性上。而表述方式只是吸引人的原因,我选择了一种让人更容易接受的方式。选择了贫民的立场。

5.桓帝和灵帝都是不适合当皇帝的……灵帝的爱好是文学艺术和建筑艺术。他对于建筑还是颇有研究的。他成天搞研究,结果在皇宫里搞成了一个自来水系统!而且他还要在全城推广自己的科研成果,宣布:要让全城的老百姓都喝上自来水——你是当皇帝的,不是搞上下水的嘛!

主持人:能不能做的问题。你感到舒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