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这一天刘备正种菜呢,曹操派人来请他,刘备只好跟着来人到了曹府,曹操一见刘备第一句话就是,将军在家干得好大事啊!当时吓得刘备大惊失色,结果曹操说你为什么在家里种菜啊?哦,原来是这个事儿,刘备才放下心来。然后曹操把刘备带到花园里面说,说我当年行军的时候遇到过一件事儿,就是没有水喝,于是我就跟士兵们说前面就有一片梅林,那里面有很多青梅可以止渴,所有的将士嘴巴里面都生出唾液来了,这就是“望梅止渴”这个典故的来历;那么现在梅子又成熟了,我想起这段往事,觉得这个青梅又正好用来做酒,我就用青梅煮了一些酒请你来和我一起喝酒。喝着喝着天上开始起了乌云,曹操就说,你看这个“龙从云,虎从风”,有云它就必定有龙,有风就会有虎,老虎是和风在一起的,龙是和云在一起的,你看天上这个云多像龙,龙它是什么特点呢?龙它变化无常,雄心壮志,就像英雄一样,哎,我们是不是来讨论一下当今谁是英雄啊?刘备说,你看我刘备哪有资格讨论英雄啊呢,我也认不得几个人嘛。曹操说不要紧啊,你不认识这些人你听总听说过吧,你看看都是哪些人使英雄啊?刘备说比方说袁术啊,曹操说“冢中枯骨”,袁绍啊,“何足为虑”,刘备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一路数下来,曹操都说不是英雄。刘备说,那刘备就不知道谁是英雄了,那么曹操用手指了一下刘备,又指了一下自己说:

“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

事业的成与败、兴与衰,不外乎平时的用人,而用人者的出点和境界却是不一样的。袁绍也同样是用人的,他也是敞开胸怀,接纳天下的英才,在官渡之战前袁绍手下也是谋臣如云、猛士如雨,但是他用人却只是做表面文章,用人只看名声。那么曹操用人与袁绍用人,本质上有什么不同呢?

田丰为什么会这样回答呢?田丰到底死了没有呢?我们先来总结一下袁绍这场战争为什么要失败,然后就来回答这个问题。

关羽投降曹操以后,曹操对他非常好,关羽当时就做了一个决定:为曹操立下汗马功劳以后再回去找他哥哥刘备。那么关羽还有其他将领带着这支轻骑兵扑到白马,颜良措手不及,被关羽力斩马下。这个时候,袁绍才现是上当了,中了声东击西,调虎离山之计,然后派刘备和文丑转过来拦截曹操。而曹操也很清楚,白马这个地方虽然解围了,但是这个地方不能再守,袁绍一定会反扑过来,而且我们白马一定守不住。而且袁绍一旦得到了白马以后,他一定要拿白马的老百姓出气,要屠城,因此曹操决定带着白马的老百姓沿着黄河往延津走。我们读《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刘备打败仗以后走的时候要带上老百姓的,恐怕很少有人知道曹操撤退的时候也是带老百姓的。曹操带着这么多白马的老百姓往延津走,当然是走得很慢了,结果呢,撞上了刘备和文丑的军队。

贾诩做了什么事情,会得到“乱武”的评价呢?公元189年,汉灵帝驾崩,西北军阀董卓入京,废立皇帝,震动朝野,并且滥杀无辜,株连无数。于是,司徒王允联合吕布在朝廷上刺杀了董卓,董卓旧部李傕、郭汜见主帅身亡,心灰意冷,准备解散队伍逃跑,在路上遇见贾诩。贾诩为他们出谋划策,结果却给国家带来了灾祸。

袁绍这个人的特点是什么呢?是反应慢,我们将来讲官渡之战的时候我还要讲这一点,袁绍和曹操比他的反应总是晚半拍。曹操一抢先袁绍反应过来了,反应过来以后仗着他人多势众,他也提出来说他也要迎奉皇帝,他说皇帝不能住在洛阳,洛阳已经被董卓毁掉了;也不能住在许县,许县那个地方不好,地势很低,很潮湿,我们皇上住那儿不舒服,应该把他移到甄城来,就是移到袁绍的地盘来,准备和曹操共享这一张王牌。曹操听了以后肚子里好笑,我到手的肥肉说分一口给你,有这么好的事吗?嘴巴上不能这样说,于是曹操用皇帝的名义下一道诏书,一本正经地教训了袁绍一番,说袁绍啊,你确实兵多将广,你也确实实力雄厚,那么朕流离失所的时候怎么没见到你来勤王啊?怎么一天到晚看见你不是展自己的势力,就是攻击别人啊?你对大汉王朝的忠心何在啊?袁绍也清楚这个东西就是曹操写的,那不会是皇帝写的,但是是皇帝的名义盖了皇帝的印出来,只好写一封检讨书。你说这不是政治上他又吃了一亏吗?

这个说法也不是一点道理都没有,当时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呢?董卓还没有进京,宦官集团和士人集团就打起来了,策划董卓进京的大将军何进被宦官所杀,然后宦官们劫持了当时的皇帝和他的弟弟刘协逃出京城。路上这些宦官们打不过袁绍的军队,也死的死逃的逃,那么这个少帝和陈留王哥俩一个十四岁一个九岁流落民间,千辛万苦最后才回到了京城,这时候董卓的军队已经来到了洛阳城边,于是就来接驾。当时少帝和陈留王已经被官员们找着了,一个队伍也就往京城里面走,打头的就是前面我们讲过的那个花钱买官的崔烈,崔烈看到董卓的军队过来以后崔烈就大吼了一声:董卓回避,圣驾在此。董卓说,你们这些人连个国家都治理不好,有什么资格要我回避啊?然后走到皇上面前,说皇上,我是董卓。刘辩就哇地一声哭了,我要妈妈。董卓就想,这这,这哪像个皇上啊?然后又走到陈留王刘协的跟前说,王爷,我是董卓,你骑我的马吧,董卓把刘协抱到自己的马上,然后问最近什么些什么事。九岁的陈留王对答如流,说得头头是道。哎,董卓说这个像皇帝,回去把他换了。

这个事情当时曹操得到消息以后,哈哈大笑,曹操是非常喜欢笑的。曹操呵呵呵呵,哈呀,犯得着吗?不就是几个太监吗,几个宦官吗?太监和宦官为什么能够得势?那是皇上宠信他们,皇上不宠信他们他们能怎么样啊?当然不错了,有几个太监是很坏的,是要整治整治的,派一个刑事警察去就够了,“何必纷纷召外将乎”?我们从这个事情就可以看出来这个曹操和袁绍这两个人的政治水平了,曹操的观点很简单呐,杀鸡焉用牛刀,何况这把刀还不在你的手上,兵者凶器也,刀是不能随便出鞘的,刀出鞘,就要见血,没有鸡杀就要杀牛。何进、袁绍这是该着被杀的,犟牛,蠢牛,结果怎么样呢?董卓还没有进京,何进就先被太监杀了,何进被太监杀了以后袁绍再带着军队打过去再去杀太监,杀得一塌糊涂以后,董卓这个虎、这个狼就来了。再来杀他们。

事实上曹操担任的副县级的公安局长,洛阳北部尉以后不辱使命。曹操上任以后,看见这个衙门破败不堪,一看这公安局就是不管事的,自己办公室都没有打扫干净。曹操做的第一件事是装修,先把咱公安局装修一遍,像模像样;然后做了十几根五色大棒,挂在县衙门两边;然后贴出一个告示来说,现在是我曹操主管这个工作了,我把我们帝国的这个法令重申一遍,一二三四五六七,哪些是不可以做的,然后谁要是违反了法令,五色棒伺候。然后自己就坐在衙门里,准备审案子,果然就来了个不怕死的。因为这些权贵他哪里把王法放在眼里,他横行霸道惯了,来了个什么不怕死的呢?蹇硕的叔叔蹇图,蹇硕是什么人,蹇硕是当今圣上最宠爱的宦官,权重一时,炙手可热,所以他的叔叔也不把什么法令呐衙门呐放在眼里,公然违禁在晚上走,喝醉了就在街上走。当时布了戒严令,也叫宵禁令,就是晚上是不能在外面走来走去。他不但晚上在外面走而且是喝醉了酒,被曹操手下抓了进来,曹操升堂:蹇图,知罪吗?蹇图这个时候大概酒也醒了,哎呀,好像是不是犯了宵禁令哪?曹操说对了,知道怎么惩罚吗?蹇图说这个我就不大想得起来了,要不你问问我侄子?曹操说你侄子是谁呀?蹇硕呀!曹操说我不认识,我谁也不认识,我只认得法律,不知道该怎么惩罚吧?本官告诉你,乱棍打死,来啊,打。打死了,就把这个当时最牛的宦官的叔叔就在堂下当场打死。

而且桥玄不但自己赏识他,还介绍他去拜见许劭,许劭是什么人呢?许劭是当时有名的鉴赏家。东汉末年有一个风气,就是要进行人物鉴赏,或者叫人物品评,一个人要成为一个人物,要出人头地,要进入上流社会,必须有著名的人物鉴赏家给他写一个鉴定,这样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许劭就是一个有名的鉴赏家,他在,每个月初的初一,要对当时的人物表一次评论,就像我们现在开新闻布会一样,每月初一,所以叫月旦评。桥玄就跟曹操说,你曹操要进入上流社会,出人头地,你一定要得到许劭的评语。那么曹操就决定去找许劭,许劭拒绝表意见,许劭为什么拒绝表意见呢现在我们不知道,也可能他是看不上曹操,也可能他觉得曹操这个人不好说,也可能有别的什么考虑反正不知道什么原因,许劭是死活都不肯讲。但是我们现在也不知道曹操使了一个什么手段,这个没有任何记载,但是我估计曹操是使用了一点不正当的手段,逼着许劭表意见,许劭逼得没有办法说了一句有名的话,他说你这个人啊,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曹操为人奸诈

想想看吧,一个24岁的年轻人,担任了一个地方的高级将领,驰骋战场,建功立业,而且娶得这个地方最美丽的女孩子为妻,作为一个男人还有比这更令人羡慕的吗?连苏东坡提起这件事情来还表现出他的无限羡慕呐!我们去品读一下苏东坡的词,“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出家了”是什么样的一种感受?反正我是羡慕他,你想这样的一个人他怎么可能会去忌妒别人呢?我们忌妒他还差不多。他又怎么可能因为忌妒别人而会被别人气死呢?那是不可能的。

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她来路不明。妾的来路,有从嫁、私奔、购买、收房、赠送、转让、赏赐、抢夺、变卖、官配等好多种,说句不好听的话,真是偷的、抢的、骗的、买的、讨的、借的,样样都有。根据这些来路,妾与妾之间的地位便也不相同。

记:很多观众认为您的“品读”独特,别出心裁,特别是您的大话似的解读方式,您觉得品读中最值得珍视的是什么?

11那小子***不听我的,他要是听了我的,他今天会这样?你还能活着吗?

易:不是,这是另一个问题,一个是该不该做的问题,第二个是能不能做的问题,你现在已经转入第二个问题了,而第一个问题我还没讲完。在我看来,既然是为人生而学术,那么为人生而学术的学者自己必须有人生,那人生是什么呢?在我看来就是体验,而对于我来说上电视、做电视节目是人生体验之一种,所以我就要去体验一把;至于我做成功了,我能体验到成功,做失败了,我也体验到失败了啊,至少我也知道电视是怎么回事了。这是我为什么要去做的原因。那么你刚才问的这个问题……

主持人:那您当时是不是心里有这种感觉,行,终于有效果了!

是因为郭嘉这个谋士很特别,郭嘉特别在什么地方呢?特别在他是一个军事天才,郭嘉的特点是神机妙算、当机立断、出奇制胜、随机应变、料事如神、敢出险招。这个我们可以举郭嘉参与的最后一次战争为例,郭嘉参与的最后一次战争就是征乌丸。

乌丸又叫做乌桓,是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他们的大本营柳城就是现在咱们东北辽宁省的锦州市,这一些少数民族在这个历史时期是站在袁绍一边的。官渡之战袁绍打败了,后来袁绍又病死了,他的这个权力、他的军队就交给了他三个儿子,长子袁谭、中子袁熙、小儿子袁尚,而袁绍是指定袁尚做接班人。那么曹操就去打这三个人,后来袁谭被曹操杀了,袁尚和袁熙就逃到了乌丸,准备和乌丸的力量结合起来对抗曹操。那么曹操要统一中国北方,必须消灭他们,要消灭袁熙和袁尚就必须打乌丸。但是这个仗很难打,我们可以看一下地图:曹操把汉献帝接到了哪里呢?许都,就是现在河南的许昌。他自己把自己的大本营设在哪里呢?设在邺城,也就是现在河北的临漳。那么乌丸在哪呢?在辽宁省的锦州,所以这个路途非常遥远。当时很多人反对曹操打乌丸,事后曹操还特别奖励了这些反对他打乌丸的人,因为这一仗打得太险了,曹操说你们的意见是长久之计,我的取胜是侥幸的,这个故事我们以前也讲过了。那么这些人反对打乌丸的理由是什么呢?两条,第一条,他们说袁尚和袁熙是亡虏,是两个打败了仗的家伙,乌丸是夷狄,是少数民族,贪而无亲,就是这两伙人他是搞不到一起去的,他们不可能联合起来,不用打。第二个顾虑,就是我们如果劳师远征、虚国远征,我们南方的那个刘表会来打我们,因为刘备这个枭雄现在跑到刘表那儿去了,刘备肯定怂恿刘表来打我们,这也是后顾之忧啊。

有没有道理?有道理,是吧,但是郭嘉主张打。郭嘉主张打有三个理由,第一,他说乌丸是远,但是正因为乌丸远,所以他们绝对想不到我们会去打他,这叫做“恃远无备”,他是没有准备的,如果我突然袭击一下可以打他个措手不及,这叫做“可以打”。第二个理由呢,就是袁绍对乌丸是有恩的,袁绍的儿子跑到乌丸去以后他们肯定会结合起来,他们一旦结合起来,不但是统一中国北方的目标不能实现,就是我们现在已经占有的冀州和青州说不定都不是我们的了,这叫做“应该打”。第三点,刘表这个人来偷袭我们要不要担心?郭嘉说不用担心,为什么呢?郭嘉说刘表“坐谈客耳”,什么意思呢?说刘表这个家伙他是个夸夸其谈的家伙,坐在这儿聊天可以,打仗他不行;是的,刘备是到了他那个地方,刘备也确实是个英雄,但是刘表是不会信任刘备的,因为刘表很清楚刘备的能力在自己之上,他绝不肯也不敢信任刘备;而且刘表现在此刻是根本不知道拿刘备怎么办,信任他吧,委以重任吧,派以重兵吧,怕刘备将来夺自己的地位,不信任他吧,刘备怎么肯给他出力呢。所以郭嘉跟曹操说,明公放心,刘表肯定不会来袭击我们。

这个就叫做料事如神啊!果然曹操的军队出以后,刘备就建议刘表说我们现在趁虚而入,赶快打到许昌把皇上接到我们荆州来,就是襄阳,我们就挟天子以令诸侯了。刘表说,啊,等等吧,看看吧,想想吧,他不动弹刘备是没有军队的,刘表不派兵刘备就没有办法。等到曹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乌丸干掉了以后,班师回朝的时候,刘表才来找刘备说哎呀,兄弟,这个事好像是,你看这个我错过一次机会了。唉,刘备拿这个不争气的宗室——都是他们刘家人嘛——没有办法,只好说,啊,也没有什么关系啦,现在我们反正是一个战争年代,机会多得很,这个,只要下回咱不错过了就行了啊。其实刘表哪里还有机会啊?建安十二年曹操平定了乌丸,十三年就来打刘表,曹操是建安十三年七月出兵打刘表的,八月份刘表就死了,他哪里有机会?没有机会。这就是郭嘉的料事如神。

那么我们现在就知道郭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了,他是什么呢?他是看透了人。他最早看透了袁绍,他知道袁绍成不了大气候,他投奔曹操;他后来看透了吕布,曹操征吕布的时候,眼看就要胜利的时候曹操准备撤兵,郭嘉要他打下去,把吕布灭掉了;他看透了孙策,这个故事以后我们再讲;他看透了刘表,他几乎把曹操所有的敌人都看透了,而且他也看清了自己的主人。郭嘉去世以后,曹操上表朝廷要表彰郭嘉、奖励郭嘉,曹操说了这样的话,他说每次重大行动之前,我曹操往往决定不下来,都是郭嘉当机立断,所以平定天下郭嘉的功劳是最大的。也就是说在每次重大的军事政治行动之前都是郭嘉替曹操出谋划策,而且做出决定,那么郭嘉能够这样做,是因为他把曹操看得很清楚,他知道曹操是一个能够接受、采纳正确意见的人,如果是像袁绍那样刚愎自用、像袁绍那样嫉贤妒能、像袁绍那样犹豫不决、像袁绍那样自以为是,郭嘉的智慧又有什么用呢?你要知道郭嘉出的是险招啊。曹操和袁绍在官渡打仗的时候,孙策准备从南面袭击曹操,也是到许昌去抢皇帝,也是郭嘉断定他不会来。

现在我们知道,郭嘉对于曹操来说确实非常重要。郭嘉来到曹操身边后,曹操一路凯歌,伐吕布、战袁绍、征乌丸,一切都很顺利,成功地平定和统一了中国北方,这里面郭嘉的建议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按理说,像郭嘉这样聪明绝顶的人该不会看不透刘备吧,那么,郭嘉对刘备是什么态度呢?

在对待刘备的问题上曹操集团是有两种意见的,一种意见主张杀了刘备,还有一种意见认为不能杀刘备,郭嘉的态度记载在《三国志-郭嘉传》裴松之的注里面,裴松之并列了两种郭嘉的意见。第一种是《魏书》上说的,说曹操去找郭嘉,说现在大家都说刘备这个家伙那不是个什么善类,放在我这儿肯定是要给我惹是非的,要我杀了他,你觉得怎么样?郭嘉说,明公你手提三尺宝剑,起义兵,诛凶暴,你靠的是什么?诚信啊,你靠的是诚以待人才有今天,现在刘备一个英雄走投无路来投奔我们,我们如果杀了他,天下人会怎么想呢?所以郭嘉说,不能随便杀:

“以一人之患,绝四海之望,请明公慎之。”

另一个记载是《傅子》,《傅子》这本书里面讲曹操放刘备,郭嘉赶快去找曹操说,刘备这个人放不得的,因为他是英雄,他放出去肯定他要闹出些动静来,郭嘉说:

“一日纵敌,数世之患,宜早为之所。”

敌人放走了以后后患无穷,明公你要早做安排。也就是说有人要杀刘备郭嘉说杀不得,有人说要放刘备郭嘉说放不得,所以裴松之的注说,这两个是相反的啊。其实不相反,是一致的。为什么这样说呢?郭嘉从来就没有说要杀刘备,郭嘉说的是“宜早为之所”,就是刘备这个人你一定要早做安排,安排不等于杀啊,在这个问题上我同意周泽雄先生的观点,周泽雄先生说郭嘉的主张是既不能杀、也不能放,怎么办?软禁,你把他软禁起来嘛,,既不丢失人心,又不放跑敌人。但是很奇怪的是曹操这回怎么好像没领悟啊,这也可能这个事情实在太敏感了,郭嘉不便说穿,没有把软禁这两个字说出来,只是说你早做安排,曹操也不知道一个什么原因他就没明白。当然了,就是曹操也好、郭嘉也好,都是人不是神,他再料事如神他也算不到六年之后隆中会走出来一个诸葛亮,这是他算不到的,这叫做人算不如天算。

刘备有了诸葛亮,三国的历史就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刘备的事业越做越大,最终三分天下,建立了蜀国的基业。而郭嘉辅佐曹操,也使曹操的事业一帆风顺,成功地平定和统一了中国北方。所以,诸葛亮和郭嘉对他们的辅佐对象来说都非常重要,那么,在他们身上有什么共同之处呢?

诸葛亮和郭嘉是三国史上非常难得的两个天才,他们有很多共同的地方,第一,他们都是少年天才,郭嘉出山的时候27岁,诸葛亮出山的时候26岁,而且一出来就表现得非常地成熟,对于时局看得很清楚,而且每一个主张都能够实施;第二点,这两个人都审于量主,就是这两个人都会为自己选老板,郭嘉是先投靠了袁绍然后改换门庭去找曹操,诸葛亮是坐在隆中不动等着刘备出来,而且他们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给自己选老板呢?是普天下的人都认为袁绍是个绩优股的时候郭嘉一眼就看出袁绍是垃圾股,是普天下的人都认为刘备是垃圾股的时候诸葛亮一眼就看出他是绩优股,这两个人现在要炒股票那不得了,我们就别干了这事,那钱都被他们赚了;第三个呢,他们都谋功为高,他们对各自集团的贡献都非常之大;第四个呢,他们都忠心耿耿,诸葛亮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郭嘉也是这样,后来曹操回忆郭嘉说郭嘉这个人身体不好,看来这个年轻人是比较弱的,体格不太好,而且生活也不太检点,可能酗酒之类的事情也是有的,所以38岁就去世了,他说郭嘉其实是知道自己的,他总说我身体不好,我不适合在南方生活,我如果到了南方我肯定要死,但是每次跟他讨论问题的时候他都说要打荆州,曹操说这是拼了命来为我立功啊,说我虽然现在给他讨了封、讨了赏、写了很多文章来表彰他,可是对于一个死了的人有什么用啊!郭嘉啊,奉孝啊,所以他才痛哭流涕地说:痛哉奉孝,哀哉奉孝,惜哉奉孝;第五个相同之处,就是他们都与托以后世有关,诸葛亮这个没有问题,刘备是托孤的,白帝城托孤把刘禅托给了诸葛亮,而曹操自己说他也是准备自己百年之后把后事托付给郭嘉的,没想到郭嘉先我而去。

所以郭嘉的去世对于曹操来说真是重大损失,由于他的提前去世,我们看不到曹操把后事托付给郭嘉的那一天;也由于他的提前去世,我们没能看到这两个天才的斗智,如果郭嘉还在,他和诸葛亮肯定有一场智斗的戏好看,这个我们没看上;也由于他的过早去世,他的名气没有诸葛亮那么大,他的形象没有诸葛亮那么闪光。诸葛亮26岁出山,54岁病逝,为刘备集团服务了28年,其中有11年是大权独揽。而郭嘉呢,27岁出山,38岁去世,为曹操服务了11年,官职只是军师祭酒,军师祭酒就是参谋,连参谋长都不是,作为后来人,我们确实为郭嘉感到惋惜。郭嘉的不幸,是曹操的不幸,是刘备的大幸,何况刘备现在已经有了诸葛亮了。

奇怪的是,诸葛亮这个人在此之前一直隐居在隆中,他似乎一直在等待着刘备对他的召唤。这就引起了我们的一个兴趣,我们很想知道,刘备身上究竟有什么东西让诸葛亮这个天才如此地看重呢?请看下集——慧眼所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