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闷,想不到东汉末年竟还没有五言诗之说。”

听了陈宫的一番话,6风心中大快。不愧是三国时的一级谋士,真是不可小看。

6风道:“风欲去洛阳求官,今行至此,听闻大人有清名,故而特来拜会。风此来,实向大人请教为官之道和一县之政的。”

于是,6风便给于禁留了一封信,信上无非是说对壮士的仰慕云云,希望能为国家出力,为百姓造福云云,最后才说希望能一起到并州建功立业。留下信以后,6风一行人又继续赶路了。

6风又赶紧谦虚的说:“难得几位大贤如此待风,风感动啊。”

相互见礼已毕,孔融便问:“阁下就是‘吴郡三才’之6风6子城?”

于是,一行人又改道向青州进,向东莱黄县赶去。一行人的度特别快,因为6风心里急啊,此去青州实在是有风险,万一回洛阳晚了,官位没有了,那就要另想办法了。再说,太史慈是否在家还不一定,即使太史慈在家,按历史史实推算,太史慈的老母亲应该在世,他能不能跟着自己去并州还是个未知数。而那些个青州的名士大儒们,会不会给自己面子还不一定呢。崔言也急,赶紧把你的私事办完吧,弄完了好去拜访大贤,还要去洛阳求官呢。赵云也急,因为想见识一下这个年纪轻轻便枪法无敌的人。赵雨看着哥哥着急,心里便自然也急。而水伯6安管亥三人,看着大家都急,心里自然也开始着急,尽管他们不知道生了什么事。

一听管亥这么说,6风不觉得心里有些好奇,随口问道:“何以见得?”

6风赶紧谦虚的说:“不敢不敢,侥幸而已。”

在半路上,6风忽然想上厕所,还是大号,于是便将马车停在了路边,他和6安二人来到了路旁的树林深处。

是啊,大丈夫当持三尺剑闯荡天下,怎能学小儿女之态?大丈夫当立万世功业,想人之不敢想,行人之不敢行,受万人景仰,怎可久居人下?

于是,6风便赶紧说道:“是啊,我正有此意,打算过几日便动身前去洛阳,顺路结识天下豪杰,共建功业。”

似乎6风想的太久了,也太出神了,连旁边座位上的两个人什么时候走的都不知道。等他回过神来,身旁已经人去座空了。

于是,6风便坐在了下的皮垫上。

看到少爷忙乱的样子,6安很想笑,可是又不敢笑,只好忍着笑给少爷穿衣服。冷不丁的被人伺候着穿衣服,孙飞也感到很别扭,不过也没有办法,谁让自己不会穿衣服了。哎!说出去真让人笑掉大牙呀,堂堂的6家少爷,居然不会穿衣服。无奈啊。所以,孙飞便很认真的看着6安的动作,希望能尽快的学会穿衣。还好古人的衣服设计比较简单,看了一遍,心里便记住了大概。

不一会儿,就从门外进来一个中年人,年龄大约在四十岁左右,看来,这人可能就是水伯。他一进屋,便一把扑倒在了床边,很认真的看着孙飞。

T:太史慈,字子义;陶谦,字恭祖;田丰,字元皓;田畴,字子泰;

荀攸想了一会儿说道:“恐难为也。”

6风哈哈大笑:“想不到荀大人竟是如此直爽之人。风也认为朝中之事不可为也。”

听到两人的对话,蔡邕心里不觉暗暗惊讶:这两人说的也太直接了,这不是直接指明了皇帝昏庸无道吗?所以,蔡邕马上制止道:“子城,休要胡言。公达,须慎言啊。”

看到老师的表现,6风微微一笑,说道:“老师不必如此,如此深夜,荀大人敢于甘冒风险的来拜访老师,一片真诚可表天地,老师又有什么不放心的呢?今日并无外人,我等完全可以坦诚相待。”

荀攸也呵呵一笑,说道:“子城真性情中人,攸愿闻其详。”

6风说道:“如今朝中势力,可分为三派,即:十常侍、何进和士林中人。其中,十常侍实力最强,何进居中,士林最弱。

众所周知,皇帝宠信宦官,张让号为‘阿父’,可见一斑。朝堂之政务,官吏之任免,皆须‘阿父’同意方可,可见其权势影响之大。且那十常侍十人朋比为奸,鼓惑圣上,想要搬倒他们,实比登天还难。

大将军何进因其妹而显贵,虽主政事,却出身于屠户,为士林中人所不齿。所以,何进一上台以后,便想方设法的拉拢士林中人,以壮大自己的实力,提高自己的影响力,可士林中人仍不愿与之为伍。不过,和张让比起来,何进自然是强了许多,所以,士林中人便姑且和何进站在了一起,然终究是同床异梦。

而朝中士林之人虽多,但终非铁板一块,且尽忠为国者实不多。面对张让,何进尚且避让,老师又能有何作为?这两日张让引而不,皇上置之不问,无非是顾及老师帝师大儒的身份和面子罢了,况且,老师的背后还有何进和士林众人的支持,所以不想轻举妄动而已。倘若老师一直坚持弹劾十常侍,恐怕老师不会象以前一样的幸运了,可以离京到吴郡去,此次老师恐怕会有性命之忧呀,而士林众人恐怕会被连根拔起。从此以后,就再也没有人能左右张让了,到那时,朝堂可就是张让一个人的朝堂了。

所以,荀大人所言甚善,老师现在实不宜轻举妄动,当忍辱负重,以待天时。”

听了6风的一番话,荀攸连连点头,蔡邕也不置可否。等6风说完,荀攸便叹了口气说道:“想不到子城对朝堂之事也有深刻的见解,子城真乃大智之人。”

随即荀攸又道:“早就听闻子城欲来洛阳求官,北上并州抵御匈奴,吾甚为不解,如此苦寒之地能有什么作为呢。今天我终于知道子城用意之深刻,用心之良苦。”

不愧是荀攸,6风心里暗叹:三国时期的顶级大谋士就是了不起。你一分析洛阳的局势,人家就想到了你下一步的作为,举一反三,见微知著,不愧是王佐之才。

“荀大人过誉了,此亦风无奈之举。”听了荀攸的称赞,6风赶紧谦虚的说。“如今朝中局势混乱,若留在朝中,恐难有所作为,所以,风便出此下策,去并州那样的苦寒之地,置之死地而后生。”

蔡邕也不禁点头说道:“想不到子城所虑竟如此深远,看来,是为师唐突了。既然留在朝中已无所作为,那我等还留在朝中作甚?还不如去边地造福一方百姓呢。”

听蔡邕这么一说,6风赶紧说道:“老师此言差矣,我等小辈留在朝中无用,老师海内大儒,士林领袖,又是帝师,怎能轻易言弃呢?朝中之事,还须老师等人多多努力,否则,中涓会更加猖狂,朝廷将无可救药。

而我等小辈,更应去边地展,建立功勋,他日颇有实力名望之后,自然可以和老师相互呼应,如此内外相济,则朝堂之事成矣。”

听了6风这么一分析,荀攸不觉得拍案叫绝,大声称赞。旋即说道:“子城大才,吾不如也。如此一来,定可扭转乾坤,振兴汉室江山。”

蔡邕也捻须微笑,点头称赞。

见二人如此兴奋,6风又无奈的说道:“只是这样一来,没有一年两年的时间,恐怕不能成功。只不知到那时候,朝堂之上又会怎么样。”

“无妨,我定会联络其他大臣,一起反对十常侍,绝不会让张让在朝堂上只手遮天的。”见6风还有些担心,蔡邕便自信的说道。

荀攸也道:“虽然皇上宠信张让,但如果张让想独占朝堂,那也是万万不能的。”

“既然老师和荀大人都这么坚定,风也就放心了。”

随即,三人又谈了一些其他的事情,见天色太晚了,荀攸便告辞了。

送走了荀攸以后,蔡邕和6风也各自去休息了。

虽然天已经很晚了,但二人却都没有什么睡意。

蔡邕想怎么给6风造势,让6风顺利的求得官职,以策应自己在朝中的作为;6风却在思考着怎样拉拢荀攸,最好让荀攸跟着自己一起去并州,他可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而荀攸回去也没有睡好觉。

两年多的洛阳官宦生活,让原本满怀豪情胸怀大志的荀攸变成了一个随遇而安的人。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他感触最多的就是郁闷和无奈,同时,他满怀**的内心,也变得平静和麻木了。但是,6风的出现,让他原本平静又有些麻木的内心世界忽然变得喧腾起来,似乎,他的雄心壮志又开始慢慢的恢复了,他正在寻找着真正的自己。

就这样,三个人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