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白纸敞开了用也是扯淡,刘紫琼这小丫头仔细的很,每节课需要多少纸张是都算计好的,也就发一两页白纸罢了,只是现在的学生更仔细,很有一些学生一张白纸正反面利用,蝇头小字密密麻麻,把剩下的一半拿回家去收藏的——毕竟这年头物质匮乏,这种雪白的纸张也是很体面的

“学田既然都在他们手里,那刘白羽修文庙县学也是应有之意么。”关县令奇怪的问道

难道说刘白羽的家族因为一些事情和其他分支都断了往来么?李天才脑补的自己脑袋都要炸了,最后索性不去管这些事情,再去翻书了

“青山居士――你请留步――”李天才觉得不妥,还想再商量商量,但是他的脚步如何比得上骑着大毛驴的刘白羽?追出屋去,刘白羽已经出了院门了。一见刘白羽走了,张天宏则是打着给县学筹措白米的旗号,也溜之大吉,显然对于李天才喷人的功夫,张天宏自己也不敢领教了。

“李教谕,当今天子,沉迷酒色,只怕不会,不会……”再说就大不敬了,刘白羽也只能暗示到这里为止了

第二点解释是李选侍企图逼封皇太后妄图影响朝政,这点其实是说的通的,毕竟李选侍作为非皇后的存在,想要名分自保不过水分也是很大的,毕竟这明朝出过皇帝专权,首辅专权,这太后专政实在是没听说过……

不过假如按照【五经正义】的说法,所谓的心学是什么?佛老之学冒名儒学,那就是比魏忠贤可恶一万倍的异端啊,简直是儒生人人得而诛之,再拔下心学这层皮,原来什么刚正不阿的东林党,骨子里是一群大商人的喉舌!甚至自己不少就是大商人,铜臭熏天的货色!加上东林党的代表人物杨涟“非吾同道,即为仇人”这种杀气腾腾的话,东林党简直就是千古第一奸党了

只是……这青山居士又是居住在哪里,真正的名讳是谁啊!

所以说,其实按照这个时代的标准李天才的态度是很正常的,刘白羽也是歪打正着了。

这也就是所谓的“辽东秀才”,随着辽东战乱,努尔哈赤的大屠杀,往日金贵的读书人成了第一个被屠杀的对象,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造假自然就是死无对证了,于是就出现了各种没有半点辽东口音的“辽东人”到各地的教谕那里补“秀才”,当然,这也是要给教谕们一点小意思的……

“今天就算了,这李天才教谕大约是失心疯了,不宜拜访!我们先回去,找个医生来!”

“老爷,这裹脚成为畸形的那是乡下土鳖啊!扬州瘦马怎么会出那种岔子呢?”杜光九急忙解释道,原来这扬州瘦马还真有类似现在健身馆的功能,塑身,瘦脸,细腰之类都是小儿科,而且这裹脚什么的其实束腰一样,也是美容的一种,只是乡下土鳖乱来一起,把好好的脚都裹成畸形罢了

果然好处来了!刘白羽掌握着刘弟那套少年情报网,不过因为要普及教育的关系,又撒不出去,一听说有现成的廉价情报网,顿时来了精神,不过在他看来,情报网不能只图便宜【那不和大明朝一个德行了么】,安全性是第一位的:

“那是,这些劣绅们可黑着呢!我辛辛苦苦的放印子钱,他们要强行入股高息分利,有时候收了欠钱的的“说和钱”还要勾销利息,这还不算黑,最黑的是说话不算话!就说这次吧,我早就说了,今时不同往日,不是水灾就是旱灾,到处都是流民,几十里不见人气都是寻常事,宅子铺子啥的就是低价到手,也未必能卖出去……”

“缓口气?!说的比唱的还好听,好吧,杜光九,今天我张天宏就给你一个机会,你说给你多长时间能缓口气出来?”

杜光九是个典型的“破靴党”这是当时社会给这类士林无赖的“称号”。破靴党们几乎都是秀才或者监生之类的人物,也算是衣冠中人,可以走动官府,同时又是黑道说的上话,黑白两道都有能量,平日包揽讼事,说合是非,手段百出,没有顾忌,十分无赖。是一种披着读书人外衣的一种高级混混。

“我不能硬说自己是为了救大家才去告密的,不过……这个乱世之中,象刘老爷这样的好老爷是别人烧香磕头都未必求得来的,有这样的老爷,你们还求什么呢!贪心不足蛇吞象,别把自己撑死了啊!”

不过就是和小蝶吵一架也得买肉啊,小蝶和儿子都是七八天没占荤腥了!亏自己顶着一个朝廷命官的体面!结果日子过成这个样子。想着想着,吴典史忽然心中悲伤,或许自己也只剩下一点体面了……

按照大明律法,抓浮浪然后送到国有土地变成强制国家农奴来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还真是吴典史的本职,不过现在大明朝的国有土地早被瓜分殆尽,抓浮浪之后怎么安置?所以抓浮浪对吴典史是很遥远的传说了……

是的,晋商和建奴关系说穿了,不过是买卖关系罢了,晋商之所以和建奴沆瀣一气,还不是为了一个钱字?还不是建奴是人参,东珠,皮毛这些特产的独家供应商?而这些独家货物因为辽东战局,价格还在不断飞速上涨!

“这!也好!”关县令出去和张天宏再走了几圈,保证彻底安全之后,和张天宏再度走了进来,不过身边还多了一个面容清秀的女子,看样子是二十五六岁的已婚妇人,刘白羽观察一下,发现两人神态亲密,自然就是夫妻了关县令唇红齿白也算是个美男子,关县令夫人五官不错,虽然按照现代人标准身材不佳,没胸没的,但是按照明末的审美标准,就是大美人了,倒也算一对璧人。

不过刘白羽没想到的是,这大明朝的税收真的比土匪还不如!也不管你土地好坏,直接按照面积收这些苛捐杂税!为什么呢?这也是有原因的,一则是那些好地集中在大地主,大官僚的手里,他们自然不希望和小官僚小地主一视同仁。二则是土地的好坏,甚至多少都在小吏的鱼鳞册里,而这些小吏还是祖传的鱼鳞册里面都是元朝,甚至宋朝的土地情况,你觉得到了明末,这些资料的可信度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