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当时他的家人普遍意识到事态的严重程度,所以一致表决采取冒险行动,计划除掉皇帝杨广,拥立秦王杨浩为新皇帝。

这段书的情节颇为荒诞,只是杨素的事需要说一说。

事实上,隋炀帝杨广最后一次下江都时的出地不是都长安,而是东都洛阳。皇帝杨广有三大都城,长安都,洛阳东都,扬州江都,当时他面临着三种选择,一是西去都长安,二是留在东都洛阳,三是南下江都。与大臣开会商议这事,大臣多数主张西去都长安,那是帝国的心脏,且有河山之阻,可守可据,可进可退;东都洛阳虽据天下之中,可四面无险可守,又处于叛民暴乱的中心地带,难以久留;江都远在南方,地处偏僻,同样无险可据,也不是号施令的好去处。

隋朝运河开凿,始于公元584年的隋文帝时代。杨坚皇帝感于渭河的水流大小无常,水浅沙深,行船不便,命宇文恺督凿人工水渠,引渭水自长安至潼关。此水渠全长三百里,名叫广通渠,解决了都的粮食运输问题。

炀帝杨广登基,调他到江都(即扬州)担任副市长,兼任皇帝行宫管理处主任。皇帝屡次下江都游玩视察,给了他表现自己的机会,他认真地扩建装修了江都行宫,不公开地向皇帝献了很多求自远方的珍奇东西,皇帝对他很亲昵。

朝廷认定邱瑞杀了宇文成龙想造反,下旨让他自杀。邱瑞没了退路,只好向瓦岗军投降。

大概这段时间,内黄人王伯当加入了瓦岗军序列。

史书上提到一个实实在在的金堤关——李密劝翟让攻取荥阳,翟让听从他的建议,“于是破金堤关,掠荥阳诸县”。荥阳即今靠近郑州的荥阳市,金堤关在它东北方向的黄河岸边。自济南至瓦岗寨,根本走不着这里。此金堤关肯定不是彼金堤关。

其中,真有其人的是:徐勣、魏征,秦琼、单雄信、张公谨、史大奈、屈突通、屈突盖、王伯当、程咬金、盛彦师、柴嗣昌,计十二人。

程咬金的老爷爷程兴,干过北魏的北衮州司马;爷爷程哲,当过北齐国的晋州司马;老爹程娄,任过北齐济州大中正。周将尉迟勤兵破济州城时,程娄没有死节,而是逃了出来,那是公元577年的事,否则他就不可能当程咬金的父亲了,程咬金出生于公元593年。

反王朱灿、李子通为历史上确实存在过的人物,他们各自拥有自己的传记。

伍建章这个人,史书上查不到。从书中交待的情况看,他有战功,忠义双全,给东宫前太子杨勇当过侍读,身份为太师(皇帝或太子的岳父),是被杨广诛杀的第一个朝廷重臣。这样一个人,在大隋诸臣中,没有类似的,如果勉强找出一个,只能是高颖。高颖是因太子废立事件而触需头的最高级别的政府官员。杨广当上皇帝,曾短时间起用过高颖,后因高颖多次批评他的政策与行为,惹恼了他,以言论不恭罪草率诛杀了这位忠心耿耿的老臣。高颖一代名相,隋朝的灵魂级人物,在群众中威信非常高,他的被杀让大隋全国人民伤心惋惜,后世的人也一直为他鸣冤抱不平。

公元6oo年1o月,皇帝戎装上殿,宣布废掉太子杨勇,他的儿女及亲信统统被软禁起来。一个月后,晋王杨广成为新太子。

秦琼等人闹花灯打死恶少宇文惠及的事,不可能存在,因为宇文述只有三个儿子,长子宇文化及官拜右屯卫将军;次子宇文土及,招南阳公主,为附马都尉;三子宇文智及,拜殿内少监;根本不存在一个四儿子宇文惠及。只是这宇文智及似是宇文惠及的原形,此人标准恶少一个,打架斗殴,走狗斗鸡,吃喝嫖赌,五毒俱全。宇文述厌恶这个儿子,经常用鞭子管教他;可这家伙长就的一身骨头肉,死不改悔。他与他大哥宇文化及臭味相投,哥俩到突厥境内走私,大概是贩卖军需物资之类,被边防军逮捕,判了死刑。宇文述在皇帝面前给宇文化及求情,把责任全推给了宇文智及;可皇帝杨广非常需要宇文述的忠心与支持,赦免了他们。江都之乱,宇文智及鼓动大哥宇文化及参加叛乱,杀了皇帝,后来事败,在聊城为窦建德捕杀。

皇帝杨广半信半疑,责令宇文述调查此事。宇文述有备而来,指示将军裴仁基揭李浑有谋反举动,抄了他的家;又伪造供状,诱迫李浑的家属签字画押。一桩轰动天下的大冤案就这样新鲜出炉了。公元615年,皇帝以谋反罪诛杀了李浑一家老小三十二口,其余尽悉流放边疆。

宇文化及勒死隋炀帝杨广后,拥兵北上,到达河北地界。他知罗艺是个实力派人物,遣使者前去招诱,罗艺看不上,说:“我是隋朝旧臣,受恩深重,皇帝被你们这群乱臣贼子杀了,我非常痛心。”他杀掉宇文化及的使者,设置灵堂,为杨广皇帝丧。

很快,贺若弼的军队打到了城下,后主急得头脑不再清醒,说:“战争打得没完没了,真让人腹心烦乱,赶快召令萧郎出去攻击他们。”萧郎即陈军名将萧摩诃,但此时萧将军正为自己的妻子与人私通烦恼,而他的情敌正是后主。守卫京城的陈军主力倾巢而出,主将消极没有战意,士兵自然没有斗志,与贺若弼战了几个回合,即败退下来,怨气满腹的萧摩诃当了俘虏。

杨坚总理朝政后,迅把小皇帝的五位叔爷爷诱骗进京,这五位外封王爷没来得及作出反应就入了罗网,被找借口诛杀了。同时,他迅组建自己的核心团队,其中李德林与高颍勘称左右臂。

一般认为,秦彝这个人物历史上不存在,证据为:(1)《旧唐书》秦琼的传记中没有提他父亲的事。假如秦琼有这么位壮烈牺牲的当过将军的父亲,他的传记作者不可能忽略不提。(2)《周书》、《齐书》、《隋书》上没有提到过秦彝这个名字。(3)《说唐》的作者在其后章节中又一再说秦彝不是北齐将军,例如在第二十六回秦琼骂杨林说:“啊——呸!我父亲非是别人,乃陈后主驾前官拜伏虏大将军秦彝,被你这匹夫枪挑而亡,我与你有不共戴天之仇!”

公元614年,杨义臣奉命参加第三次高丽战争,此时河北高士达与张金称两支队伍已成气候,攻城掠县,非常活跃。朝廷先遣段达进剿,屡战不利,改派杨义臣率从高丽撤下来的部队进剿,在今馆陶县灭了张金称,又在今山东武城县高鸡泊杀了高士达。公元616年,河间人高谦自称燕王,杨义臣前去讨伐,生擒了他。这些捷报传到皇帝杨广那里,他莫名其妙地不高兴,竟然让杨义臣交出兵权进京当礼部尚书。杨义臣知皇帝不放心自己,心情抑郁,不久就病死了。他一生未与瓦岗军交过手。

裴元庆之死与庆坠山火雷阵无关。裴元庆即是史书上的裴行俨,他与父亲裴仁基投了瓦岗军后,李密对他们父子很敬重。当时瓦岗军与隋军王世充部在洛阳附近缠斗,王世充因为粮草短缺,急于与瓦岗军决战,李密看准了王世充的弱点,坚守不出,想等敌军粮尽军疲之时反击。王世充派人骂阵,激怒了单雄信等将领,纷纷请战,李密拗不过他们,派兵出击,遭遇重创,裴仁基、裴行俨父子为王世充俘虏。

王世充敬佩裴氏父子的勇猛,非常优待他们,还把自己的侄女许配给裴行俨为妻。裴行俨武艺高强,威名赫赫,王世充内心对他有些惧怕,采取了一些预防措施,裴仁基察觉后很为紧张。

王世充称帝,建立郑国,拜裴仁基为礼部尚书。陈谦、崔德本等隋朝旧臣知裴仁基对王世充不满,与他密谋动政变,计划推翻王世充政权,重新拥立越王杨桐。他们为此做了精心策划,大致方案为:趁王世充吃饭时,由陈谦持匕劫持他,然后由裴行俨率兵控制宫里宫外。不料,这个秘密被将军张童仁知道,他迅报告了王世充,王世充立即兵逮捕了他们,裴氏父子俱死于王世充刀下。

琢郡留守孽世雄,应指薛世雄。

薛世雄不是等闲人物,他原籍河东汾阳。有一次皇帝杨广在群臣面前卖关子,说:“我想给你们举荐一个好人,你们知道是谁吗?”群臣摸不着头脑,回答说:“我们这些做臣子的怎么能知道圣上的心思呢?”皇帝说:“我要举荐的这个人叫薛世雄。这个薛世雄为人廉洁正直,慷慨而有气节,大有古人之风啊。”

有一年皇帝封薛世雄为玉门道行军大将,令他与突厥的启民可汗联合进攻伊吾城(今新疆哈密)。薛世雄部出玉门关后,启民可汗背约,致使隋军孤军远征。薛世雄没有气馁,大胆挺进,这完全出乎伊吾城守军的意料,等兵临城下,他们被迫投降。薛世雄在汉朝伊吾旧址的东边,筑了座新伊吾城,为朝廷经略西域提供了保障。

第一次高丽战争爆,薛世雄随宇文述兵至平壤,溃败后他率部退到白石山,被高丽军队层层包围。薛世雄挑选二百多名强壮的骑兵做前锋,其余人结成方队跟在后面,勉强冲出重围,部下死伤惨重。朝廷免了他的职。

第二次高丽战争爆,他被任命为右侯卫将军。战争结束,他任东北道大使,兼燕郡太守。公元614年,任涿郡留守。

公元617年夏天,皇帝令薛世雄率三万精兵南下解东都洛阳之围,计划让他与从江都北上的王世充部合击瓦岗军,两军会师后由薛世雄任总指挥。

薛世雄部到达今河北河间市城南的七里井时,想顺便讨伐窦建德领导的叛军。窦建德故意示弱,制造逃跑的假象,并悄悄派兵埋伏在附近的芦苇荡里。薛世雄被迷惑,放松了警惕,窦建德趁机率数百名敢死队员,借漫天大雾掩护,猛烈突袭隋军。隋军猝不及防,自相践踏,损失惨重,薛世雄逃进河间城,又惭又气,一病而死,终年六十三岁。

薛世雄部的覆灭,对大隋朝是个重大损失。如果薛世雄得以顺利开到洛阳,那么对瓦岗军而言将是一场梦魇。

薛世雄有四个儿子,薛万述、薛万淑、薛万钧、薛万彻。这四个儿子个个骁勇善战,尤其薛万彻,勇冠三军。

薛世雄死后,薛万彻与薛万钧皆在幽州罗艺帐下为将,罗艺非常喜爱他哥俩。窦建德领二十万人马攻打幽州,幽州城被攻开了个缺口,岌岌可危,薛万彻兄弟率数百人的敢死队从地道绕出来,自后面动攻击,大败窦建德部。

罗艺的军队归唐军建制后,薛万彻随罗艺保太子李建成。玄武门兵变时,薛万彻率兵猛攻李世民的府第,李世民部抵挡不住,情急之下,割下李建成的脑袋让他看,他才放弃攻击,逃进终南山。李世民爱他勇猛,赦免他的罪过,召回朝廷。

有一次随李靖讨伐吐谷浑,他与几个将领率几百人的队伍与吐谷浑数千骑兵遭遇。面对十倍于己的强敌,薛万彻毫无惧色,他单枪匹马杀入敌阵,如入无人之境,过了会,他又跑回来说:“这些敌人都是草包脓蛋,很容易打。”说完又一人杀了回去,众将见此鼓起勇气跟上去,杀散了敌人。

他任蒲州刺史时,薛延陀的部队越过沙漠袭击李思摩部,薛万彻随徐茂公前去救援,率数百骑兵为先锋,从敌人背后出击,杀敌三千多人,缴获一万五千匹马。唐太宗李世民评论说:“当今名将,唯李绩、道宗、万彻三人而已。李绩、道宗不能大胜,亦不大败;万彻非大胜,即大败。”

公元647年,薛万彻率兵三万自山东莱州渡海进攻高丽国,屡战屡胜,威名远播。

公元651年,他卷入房遗爱谋反事件,依律当斩。他不服,说:“薛万彻大健儿,留为国家效死力固好,岂得坐房遗爱杀之乎!”

临刑前,他自己解衣服,让刽子手用劲来点痛快的,不料一刀没砍死,气得他大骂,最后砍了三刀才让他毙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