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张成面露不忍,低头借着喝粥掩饰,雨晴眼神一变,更是和蔼可亲,“那你给谁征婚啊?”

签好合同,雨晴和齐守谦亲自送燕妆出门,送出大门外,送出小村口,送到小河边。

“还放宽?”齐守谦抗议:“再放宽,天下女人都能来应征了。”

“是不是还得要求床上d妇床下贞女之类的啊?”雨晴眯起眼睛,威胁的看着齐守谦,将手中的纸卷打开,“反对无效。”

“今天开会的主题是什么?”为了表示自己的决心,齐守谦无视椅子的尘土,直接坐了上去,决心表达的太过坚决,差点坐断了椅子腿。

雨晴一行人跑到村口时,村口已经围满了人,这时候村长的作用就显示出来了。

齐守谦又被董事长这个词镇住了,出于自尊心的考虑,他没有问,而是用沉默委婉的表示了同意,于是一个以婚庆为载体的集团正是宣告成立。

齐守谦拍拍额头,这才想起初衷,低声道:“本来是想和你解释一下,后来你不停的跑,我就只好不停的追了。”

想到这里,雨晴不由停下脚步,对着后面的男子大笑起来,刚刚那些少许的难堪和自卑,已经被他远远地甩在了身后,现在的雨晴又是一片阳光灿烂。

“地契。”沈留的话中似乎带着笑意。

只是秦燕妆为什么躲在这里?难道,雨晴又微微后退一步,她想抢亲?雨晴眼中闪出这样一副画面,一个白衣侠女抱着一个呆头书生,太震撼了!

果然,白衣女更是高兴,圆圆的杏核眼,眯成一道缝,边笑边点头,嘴角两个小酒窝,十分可爱。

李小七挠挠头,“我还没有说。”

“我家大门常打开,开放怀抱等你,拥抱过就有了默契,你会爱上这里……”雨晴拉着沈悠然,两人沿着大路,朝着陈家集的方向走去。

雨晴的疑惑并没有维持很久,一个高大艳红的身影映入了眼帘,那是春燕。

雨晴几乎又要笑出来,大部分的时间,沈悠然都是个小老头样,刚刚那些天真的话语,非常少见。

赶紧收拾了几件沈悠然的衣服,装模作样的叹道:“小少爷,你这一去,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你可得好好照顾自己啊。”

沈留很喜欢慧明茶,以前雨晴和父母一起的时候,或在柳树下,或在书房窗边,父亲身着白衣,手持书卷,身边就放着一个紫砂小壶,袅袅的茶香随着微风吹散到各处,如同绕廊清风;而雨晴就和母亲,在这样氤氲的香气中,悄悄的说话聊天,忍不住的时候,就大笑几声,然后日子就如同流水一样,伴随着茶香笑声,欢快的流淌过去。

“轻轻地摸。”应该是这样,没错吧,雨晴不确定的想,好像应该是这样,有点前戏,还不能重了,不然芊华不知道又哭成什么样了。

“怎么了?芊华,陈志远欺负你了?”面对这样可怜的芊华,雨晴很是心疼,她只有十八岁,放在现在,也就是父母手心里的小女孩,却要嫁人了,还是素未蒙面的陌生人。

前几天,沈留开了个方子,几服药下去,赵大妈身体好了许多,母子俩正商量春耕的事情。

“陈俊卿送你的……”齐守谦手中提着个红漆提梁食盒,笑眯眯的看着雨晴。

雨晴转转眼珠,突然一笑,双手握在胸前,模仿握着麦克风的样子“下面我将送给张媒婆一歌曲,这是一自内心的歌曲,表达了我的真情实感,大家欢迎……”

“所以啊,万嫂子。”张媒婆亲热的拉住万媒婆的手,“咱不能让她当媒婆。”

“啊?”饶是雨晴机灵,对这也反应不过来。

“那你丈夫姓甚明谁?家住何方?”万媒婆步步紧逼。

另一个喜婆接嘴道:“一仰一合,男上女下,天覆地载,阴阳合谐,大吉大利。”

芊华这才慢慢向前走,女方家跟来送嫁的一个好命婆,赶紧“砰”的一声打开大红伞,亦步亦趋的撑在芊华头上。

雨晴的声音有些低了下去,她忘不了,安葬母亲的那个下午,在方家尘土飞扬的祖宅,继父拿着布满灰尘的菱花镜,就那样痴痴的瞅着,似乎那面满是尘土黄的铜镜中,仍保存着母亲当年的容颜一样。

锁媒人和媒人是相对的双方,虽然是对歌,却是你死我活的一场战斗,都想战胜对方,赢得的不仅仅是主家的红包,更主要的是赢得了尊重和江湖地位。

“好田好地不用灰,

正月里天冷,又是新嫁娘,芊华光大红嫁衣就穿了好几层,棉衣夹衣单衣,头上还挂着叮叮当当的金银饰,可是分量十足。

两个陪嫁丫鬟巧心和春喜,也都穿着一身簇新的红衣裳,一个端着妆镜,一个端着朱漆描金托盘,上面一溜放着镶珠宝鎏金簪、鎏金翡翠簪以及双蝶戏花步摇,金玉梅花簪、金绞丝灯笼簪,金灿灿明晃晃,都是新打的饰。

和陈俊卿坐在一起,雨晴很是尴尬,她梳着已婚妇人的髻,穿着一身俗艳的石榴红,脚上还穿着木底露在外面的红绣鞋,这就是俗称的“杏叶”,取义开枝散叶,是媒婆迎亲的选礼鞋,喜气有余俗气有余。

宋代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宋初科举,仅有两级考试制度。一级是由各州举行的取解试,一级是礼部举行的省试。宋太祖为了选拔真正踏实于封建统治而又有才干的人担任官职,为之服务,于开宝六年实行殿试。自此以后,殿试成为科举制度的最高一级的考试,并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制度。殿试以后,不须再经吏部考试,直接授官。宋太祖还下令,考试及第后,不准对考官称师门,或自称门生。这样,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门生。殿试后分三甲放榜。南宋以后,还要举行皇帝宣布登科进士名次的典礼,并赐宴于琼苑,故称琼林宴,以后各代仿效,遂成定制。宋代科举,最初是每年举行一次,有时一、二年不定。实英宗治平三年,才正式定为三年一次。每年秋天,各州进行考试,第二年春天,由礼部进行考试。省试当年进行殿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