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听我说……“冬梅刚要说,又停下,转身下地,轻步走到沙发前边,低头一看,那”会飞“的小青年脑袋枕到沙发扶手上,腿搭拉在地下,一动不动地躺着,她又把腰身向下弯了弯,脸离他脸只剩半尺远,这回看清楚了。他双目闭着,鼻子里发出深长而均匀的呼吸声,这小家伙竟安然睡去了。”加当“片不但止疼,还能催眠!冬梅几乎要笑出声来,她忙一捂嘴,踮着脚尖,跑回床前,这才一五一十地把方才发生的事情讲了一遍。两个姑娘听得津津有味,兴高采烈。等冬梅一住嘴,柳絮影先忍不住地说:”“这么说这个小青年就是不会飞,也一定会别的出奇本领,要不怎么能一眨眼工夫上了墙头?”

塞上萧走下警察厅的台阶,一步一挪地横穿过马路,向南边走去。南边是往花园街去的方向,那里有他的住处,说不定柳絮影还会在那里等着他。可是这时他回家的愿望并不是很明确的,他是顺着习惯的脚步往前挪着。他这时直觉疲劳得厉害,全身像要散架子,脑袋上像套着一个铁箍,完全麻木了,思维活动好像也完全停止了,头脑里一片空白,剩下的只是简单的生理要求:头一桩是口渴,渴得他张着嘴喘,就像暑天的狗一样。在警察厅斜对面,有一家小西餐馆。他踉踉跄跄地走了进去。里面很雅静,虽近中午,食客也不拥挤,是不是因为这里高警察机关太近,想吃东西的人宁愿饿着肚子多走几步路,也不愿在这种地方吃那悬心饭。而且说不定这餐馆本身就是警察机关的一个分支——特务据点呢。像这样的据点当时在哈尔滨真是多得难计其数。

下女忙答应着下了台阶,小跑着向那两个人迎去,脚下的木展踏在石板铺的市道上,发出有节奏的清脆响声。她跑到那两人面前,一边躬身行礼一边说了一串日本话。

“不幸的是在父亲二十六岁那一年,方满五十岁的祖父就过早地离开了人世。

“嗯。”葛翠芳点点头说,“我要解开一个谜,看看她到底有多大的魔力能把守全闹得神魂颠倒,到现在还魂不归体。”她和卢运启一样,从来都管卢秋影叫老名字——守全。

王一民见她这副打扮,心里不由得画起一系列问号:她回过家了?已经化险为夷了?可是风雷虽然过去,天上还有乌云,为什么要突然间穿得这么引人注目呢?

老人一指柜台上的玻璃匣子说:“有淋的洋白面的糖脆麻花,还有炉果、绿豆糕。”

一直到早晨八点钟他仍一无所得。

当那被血洗的大街跑散得空无一人的时候,他从死尸堆里爬出来了。他浑身战栗着回头看了一眼,便大叫一声,像发疯一样逃走了。

王一民来到这座小庭院前边的时候,红漆大门已经关得严严实实。对着红漆大门,有一座小茶馆,王一民估计这可能是葛明礼设下的监视哨,便不停步地从红漆大门前走了过去。这时候已经过了十一点半,这里离集合地点有半里多地。王一民拐进一个小胡同,紧走了几步,在一家卖小唱本的门市铺前边,看见谢万春正在那前边站着,便用胳膊碰了一下他的后脊梁,然后不回头地向前走去。走了不远,有一家卖冰糕的小铺子,棚子是用白布搭起来的,里边摆着几张方桌。冰糕还没好,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头子,正满头大汗地摇着搅冰糕的大铁轮子,铁轮子发出哗哗的响声,铁罐子里的冰块互相撞击着,倾压着。王一民一看棚里没坐几个人,便挑一张靠边的桌子坐下了。他才坐下,就转出来一个三十多岁的女人,打扮得花枝招展,一身妖风邪气,脸上搽着很厚的胭脂,脑袋上还斜插着一只装有细丝弹簧的五彩蝴蝶,走起路来颤颤巍巍,蝴蝶的翅膀还不断地抖动,真像振翅欲飞一样。王一民真不知道她是从哪钻出来的,这时欲走不能,她已经走到自己面前了。王一民便不动声色地坐在那里,他知道,对这种女人只要是你不理她,她也就不往前上了。这里不比酒馆,何况还是一座四面没遮挡的布棚呢。所以他就像一个道学先生似的目不斜视地端坐在那里了。

夜越黑,你越亮,你用奋不顾身的精神,把黑暗驱赶!

谢大嫂挺了挺腰板,又歪着头向里屋看了看。里屋门关着,一线幽暗的灯光从门缝里透出来,稳约地可以听见男人的话语声。谢大嫂拍了拍自己的脑袋,暗自嘱咐自己:可不能再粗心大意地睡过去了!

王一民觉得有些奇怪:这朵柳絮还有研究学问的心思?

卖烟卷、酸梨。瓜子和落花生的在地上蹿来蹿去,卖唱的老头领着年轻姑娘从这屋走到那屋。

两个青年刚要再从拐角处探头看看,忽然从马路那边传来咯咯的皮鞋响,还夹杂着哗啦哗啦的铁器相撞声。两个青年一听,便知是挎洋刀的警察狗子来了,忙屏住呼吸紧紧地贴身在碑壁上。这时,一个细长的身影从碑北面走出来,直向小树林走去。小树林里静悄悄的。细长的警察站住脚,伸着脖子向前望着。警察站的地方,离那两个青年只有七八步远,一回身就会看见他们。两个青年这时十分紧张。他们倒不是怕被警察发现、搜查,他们浑身上下一没带武器,二没藏禁物,只是提了一铁桶红色快干“拉哈油”,外带一把特号毛刷子。当这两样东西还未被使用的时候,谁也断定不了它会被派做什么用场。只有他们心里有数。但是他们还是怕被这些没事还要找事的敌人鹰犬按在爪下。盘问,搜查虽不要紧,但要带到他们的巢穴里,塞进黑屋子,关到明天欢迎他们主子的仪式过去再放出来,岂不误了大事!他们俩想到这里,就更加着急。矮个的一拉高个的,头向南边一歪,示意要贴着碑身溜走。

卢运启眉头系个大疙瘩,目光严厉地直望着春兰说:“怎么回事?去了这么半天,报纸呢?”

春兰低着头,低声细气地说:“报纸在小姐那里,她,她在看。”

“怎么?”卢运启眼睛一瞪说,“她不知道我的习惯吗?”

“知道。她……”春兰撩起眼皮,看了卢运启一眼,又忙垂下眼帘说,“她说请老爷先吃早点,一会儿她把报纸送过来。”

“我不吃早点了。”卢运启一挥手说,“取报纸去!”

“是。”春兰答应着往外走。

“不用你去了。”卢运启对着春兰的后背又喊了一声,“我自己去。”说完就向门外走去。

春兰忙往旁边一闪身,又低着头说:“小姐不在她的房间里。”

卢运启忙收住脚步问:“在哪?”

春兰说:“在,在西楼王老师屋里。”

“怎么?王老师没去上班?”

“今天是星期日。”

卢运启眨了眨细长的眼睛,一转身,往楼梯口走去。他本来觉得头昏脑涨,腰酸腿软,但他是个非常要强的老人,不愿意让人看出他在逆境中有任何软弱的表现,对家中人也是如此。他强打精神,昂着头走下楼梯,一直向西楼走去。

卢运启走上西楼楼梯的时候脚步很沉重,还没等他走完楼梯,王一民房间的屋门开了一条缝,冬梅的脑袋从里面探出来。她一见上楼的是卢运启,便忙叫了声“老爷”,随即把门推开,恭身侍立在门旁。

卢运启快步走进屋门,只见她女儿和王一民都对着门站着。女儿面容凄楚,眼圈发红,好像才哭过。她手里拿着一张官办的《大北新报》,见卢运启的眼睛盯着那张报纸看,便不由得把拿报纸的手往身后背了背。

“你们在看报?”卢运启眼睛仍盯着那张被卢淑娟背到身后去的报纸。

王一民忙说:“我们在闲聊。”

“闲聊?”卢运启的眼睛迅速地在王一民和女儿的脸上划过,“那为什么不把报纸给我送过去?”

卢淑娟低着头说:“我们想等爸爸吃完早饭再过去。”

“不用了。我现在就看。”卢运启快步走到卢淑娟面前,伸手要卢淑娟背在身后的报纸。

“爸爸,您先看那些吧。”卢淑娟指着写字台上放的《大同报》、《盛京时报》、《五日画报》说。

“不。我先看《大北新报》。”卢运启仍然直伸着手,嗓音提高了。

王一民在一旁忙悄声对淑娟说:“给老伯看吧。”

卢淑娟只好把《大北新报》交到卢运启手里。

卢运启抓过报纸,往窗前明亮的地方走了两步,急忙翻看。他从今早围绕着报纸发生的一系列异常现象中,已经感觉到报纸上可能发表了和自己命运有关的消息。

他的心怦怦跳着,眼睛飞快地掠过每一条新闻标题。忽然,在第三版右下角有两行字跳进他的眼睛:小报为何胆大,答案正在搜寻。

他只觉心往下一沉,手一抖,忙看正文:他没戴花镜,字迹一片模糊,只辨认出有《北方日报》的名字。他心更急了,忙把报纸往前一伸说,“念给我听!”

卢淑娟没动。王一民忙对冬梅说:“念吧。念‘小报’那一段。”

冬梅忙伸双手接过报纸,轻声念过两行标题以后,又念正文道:《北方日报》为社会名流某翁独资经营之小报,自民国以来即以恶言中伤我友好邻邦为能事。满洲帝国建立之后,该报仍然恶性不改,明言拥护,实则反对,屡放冷箭,伤及友邦,近期以来,更为变本加厉。致使社会间议论纷纭:为何小小日报胆敢如此猖狂?小报之背后有何政治背景?又有何人在背后指使?系某翁乎抑或更有他人?现我哈埠各界人士皆望有关当局迅即查清,加以严厉之惩处云云。

冬梅开始念的时候,卢运启已经被卢淑娟扶坐在沙发上。冬梅念完,放下报纸,悄悄地退到门外去了。王一民和卢淑娟一齐注视着卢运启。

卢运启直愣愣地坐在那里,面孔像猛喝了几口白酒一样涨得通红,眼睛里带着血丝,太阳穴上青筋突起,鼻尖上渗出汗珠……卢淑娟从来没看见过老父亲这般模样,忽然有一种恐怖感袭上心头,她听说过老年人有急惊风和脑溢血的病症,她怕……她急走到老父身旁,眼含热泪地叫了声“爸爸”!

卢淑娟话音才住,卢运启忽然一拍沙发,仰头哈哈大笑起来。笑声尖厉刺耳,让人听了发疹。卢淑娟吓得一哆嗦,王一民也往前紧走了两步,惊讶地望着这位老人。

笑声过后,卢运启忽然拉住卢淑娟的手说:“孩子,不要怕,不要怕。这是日本人使的恐吓手段,不要怕。”

卢淑娟用两只手拉住老父亲的手,她直觉得他的手冰凉,还微微发颤。她忙半蹲在他的膝前,仰着脸说:“可是刚才一民说这是日本人要动手的信号,是在社会上先造舆论,向您步步紧逼,然后就……”她说不下去了。

“然后怎么样?”卢运启对着王一民一指斜对面的沙发说,“一民,你坐下说。”

王一民坐下后说:“小便所说的当然已在老伯推断之中。日本人在报纸上发表了这样的消息,就等于在社会上公开和老伯宣战了。所以这是一张比‘哀的美敦书’还进一步的宣战表,宣战表一发,枪炮就会接连响来。所以老伯应该赶快想一个办法……”

“有什么办法?”卢运启眼望着窗外,冷冷一笑说,“昨天我已经当你们说过,必要的时候只有以死殉国了。”

“不,爸爸,一民说他有一个想法。”卢淑娟从爸爸膝前站起来,对王一民说,“你快和爸爸说说吧。”

卢运启直望着王一民。王一民点点头说:“小侄想起一句旧小说上常见到的话,叫‘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老伯能不能在‘走’字上想想办法?”

“走?”卢运启一皱眉说,“往哪里走?往南?出关?得有证明……”

王一民立即说:“不往南,往北。”

“往北?”卢运启的身子探过来,“北边是俄国人……”

“不。在我们自己的国土上。”王一民也将身子往前倾了倾说,“事情不是从《北方日报》发表共产党汤北游击队大捷的消息开始的吗?我们还以汤北告终。你能不能到汤北去?”

“到汤北去?”卢运启那细长的眼睛瞪得像杏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