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邑是王莽四叔成都侯王商的儿子,此时也就是二十多岁。王莽重用他,一是当年四叔要将他的封地分给自己一部分,他现在想表示感谢;二来王邑这年轻人的确也是个人才——虽然自己的那些从兄从弟大都是些纨绔子弟,但这个王邑是个例外,又聪明又能干事,尤其对自己忠心耿耿,死心塌地,所以就把他和王舜当成自己的左膀右臂。

有了太皇太后的钧旨,王莽自然底气十足,使左将军甄丰持诏前去中山宣告。中山卫氏一听不让去京师,知道这是王莽的主意,怕他们去了与他争权。不过卫氏兄弟倒也明智,卫宝卫玄哥俩说:“咱们去那儿干啥,汉家这一百多年多少个外戚被诛被戮,罢黜流放,这教训还不够深刻么?不让咱去咱就不去,能保得宗族安全,比啥都强。”

傅昭仪看到这一切,又羞又窘,红着脸来到元帝身边。元帝看着傅昭仪,嘴里嘿嘿直笑,那意思是说:以后别在朕耳边告冯昭仪的状了,今天的事还不说明一切吗?弄得傅昭仪越无地自容。

太皇太后进入殿中坐下,也不管大司徒孔光,而是专门把大司马董贤召来,问:“天子驾崩,你准备怎么安排丧事?”董贤傻愣着两眼一句话说不上来。太后怒道:“当年孝成皇帝崩,故大司马王莽将丧事安排得妥妥贴贴,有条不紊;今你同为大司马,却是这般状态,如何称得其职?”喝令董贤交出大司马印绶。吓得董贤汗流遍体,唯唯叩头,交出印绶即惶惶归家,当晚与妻子一块自杀。

王莽辞官,哀帝倒有点过意不去,觉得自己刚当皇帝就把先朝第一重臣给刷下去,面子上不好看。可是看到自己的皇祖母气成那样,好像与王莽势不两立,他又不好再留王莽。再说,他打心眼里也想尊显自己的母亲、祖母,有王莽在这儿,这事还真不好办,他走了其实更好。于是,就拿好话对王莽进行一番安慰,又赐黄金五百斤,并安车驷马,准其辞官。

其实这个淳于长跟太后与天子也是亲戚关系,是太后姐姐的儿子,与成帝是姨表兄弟。淳于长不但早已在朝为官,而且乖巧玲珑,能说会道,深得太后与天子的喜欢。尤其是天子,对淳于长更有一种感激之情。

《汉书》中说,王莽字巨君,魏郡元城人;父亲王曼,是孝元皇后王政君的同父异母弟,只是在很年轻时就抛下王莽母子去世了。政君自从当了皇后,一家子全沾光——先他的父亲王禁,也就是王莽的爷爷,在政君成为皇后的前三天就被封为平阳侯,之后更是加位特进,而政君的叔叔王弘也官拜长乐卫尉。王禁薨后,他的长子,也就是政君的同父同母大哥王凤袭位平阳侯并入朝为官。元帝驾崩后,政君所生的太子刘骜继位,这就是孝成皇帝,而政君自然也就成了皇太后,第一国舅王凤不久也成了执掌朝权的大司马大将军。如此一来,王家更沾光,于是太后的同父同母弟王崇立即被封为安成侯,而五位同父异母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后来也都分封为侯,五侯同ri封,故天下谓之曰“五侯”。这样,除了王莽的父亲王曼早死不得封外,政君在世的七个兄弟全都为侯,全都有其封国食邑。

刘秀羞愧地低下头:“老师,看您说的,学生都无地自容了。”

严光说:“你大哥?”

将官刚喊了一声“起行”,王邑忽然又一抬手:“慢着!”然后又扭脸喊,“刘秀!”

刘秀说:“是啊,仕宦当做执金吾。一个人能当到人家这样的高官,也就可以心满意足了。”

于是刘秀、邓禹、严光、强华、贾元这五位年轻人,在许先生门下开始了两年的求学生涯。刘秀的宽和温厚,坦诚善良,没多久就成了五人中最可亲可近的人,严光四人没一个不喜欢不尊敬刘秀的。尤其是小兄弟邓禹,恨不得把刘秀当成自己的亲哥哥,整天跟在刘秀身旁,形影不离。刘秀见邓禹虽然年岁不大,但是极聪明懂事,除了喜欢,更对这个小兄弟关爱呵护有加。严光强华贾元见邓禹行走不离刘秀,就打趣说:“仲华啊,看你差不多快粘你文叔哥哥身上了,干脆晚上睡觉钻你哥哥的被窝里得了。”邓禹说:“何止文叔哥啊,你们三个也是我的好哥哥,要钻都得钻——你们四个要小心着,今晚我就不打开被子,到你们的被窝里这边钻一会,那边钻一会。”逗得四人哈哈大笑。

于是郎舅两个一同进入蔡府。

第一章

可是,怎么把自己的女儿嫁给皇帝呢?直接提出来?不可能,那太不好看了,天下人肯定会私下议论:王莽嫁女的目的意在稳固自己的权位,岂不坏了自己好不容易挣来的好名声?我王莽才不干这种傻事!

于是王莽又玩动心机,在如何把女儿嫁给皇帝的这件事上又绕开了大圈子。

王莽先上书太后:皇帝即位都三年了,但是还没立皇后,掖廷妃妾也少之又少。请太后下诏,广选良家之女,填充,尤其是要为皇帝册封一位皇后。

太后一听,说的也是,是该办这事了,就下诏广选良女入宫。经过ing心筛选,多名女孩子被选中,其中就有王莽的女儿以及王莽众叔伯家的女孩子。王莽一看这么多本家的女孩都在被选之列,怕她们将来与自己的女儿竞争皇后,就又上书太后说:“臣无才德,女儿相貌也一般,请将臣之女儿从采选名单中除去。”太后想,要论才德,当今有谁比得过王莽?而且王莽那女孩我也见过,虽不甚美貌,但也说得过去。如果把这个女孩去除而留下我王家的其他女儿,那对这孩子就太不公平了。可是如果留下王莽的女儿,并且将来有可能立为皇后,那我娘家的其他人又会怪我只向着有权有势的王莽而不向着他们,总之取舍两难。最后老太后一横心,干脆,我王家的女孩一个不选,省得为这事自家人闹别扭。于是就下诏有司:王家女,都是老身的娘家人,一个也不要选。

消息一传出,倒是一大帮子与这事毫无关系的人不干了,而且人数还不少。

这些人足有一千多号,除了太学诸生,郎吏小官,还有许多长安市民。这些人接连几天伏跪在宫阙下,说:“安汉公是多么伟大高尚的人啊,怎么到选的时候倒把他的女儿排除在外?这太不公平,请太皇太后收回诚命!”王莽派自己的长史人等前去反复做工作,劝他们离去。这些人不但不离去,反而更加激昂地说:“当今配做皇后的,只有安汉公的女儿,我们只认她做国母!”而且,这些伏跪的人数每天还不断增加。而朝中的公卿大夫也都纷纷上书太后,说除了安汉公之女能母仪天下,其他谁家的女儿能相配呢?请太皇太后下诏,就选安汉公的女儿。太皇太后想,这么多人为王莽请命,看来不答应是不行了。再说,就是选立了王莽的女儿,我娘家的其他人也不能怪我有偏向了,因为这是大家的意思。于是就召王莽说:看来不选你家闺女还真不好办,过几天恐怕整个长安城都要为你请愿了。要不就别费那么多事了,直接选你女儿入宫,然后立为皇后。王莽说,那不合适太后,怎么也得挑一些女孩子来,让太后您过过目,然后定夺。公卿大夫闻听,又都不同意,说:不要那样了。现在全长安城都要立安汉公之女,若把那些女孩子都召来过目,反显得咱在走过场,空惹全城人议论。尤其那些被过目的女孩子及其父母家人更会有怨言——这不是拿俺做陪衬吗?所以还不如直接选立安汉公之女。太后说,这话有道理,就单独选立安汉公之女。王莽无奈地说,既然太后和大家都是这意见,我还有啥好说的?恭敬不如从命吧。

于是,王莽的女儿被召入宫,并被策封为贵人,一年多以后被立为皇后。

其实这一切都在王莽的计划之中。那些在宫阙下伏跪请命的诸生、郎吏、市民,大都是王莽的心腹在得到王莽的暗示后鼓捣起来的。而那些公卿大夫,更不必说了,都是王莽的党羽,自然要为王莽说话。于是王莽女儿最终被选中,早在王莽的计算之中。

女儿被选入宫,下一步就是皇后,按说王莽该长舒一口气了,可偏偏这时有一个不知好歹的家伙竟来给王莽添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