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昶听得有理,立刻忘了其他,继续安心地与花蕊夫人等众女享乐。

孟昶初继位的时候,也想有所作为,因此他写了一篇提倡廉政的文章叫做《令箴》,全文如下:“朕念赤子,旰食宵衣。言之令长,抚养惠绥。政存三祀,道在七丝。驱鸡为理,留犊为规。宽猛得所,风俗要移。无令侵削,无使疮痍。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赋舆是切,军国是资。朕之赏罚,固不逾时。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为民父母,莫不仁慈。勉尔为戒,体朕深思。”(这篇文章还得到了赵匡胤的赞扬)

赵德昭刚想起身,周薇抱着他说道:“再躺会儿,我心里真喜欢这样,这种感觉真幸福。”

那忙碌了一整天但是仍然不知疲倦为何物的老鸨焦急地对门口迎客的小二说道:“那订房的大爷还没有来吗?”

查文徽是第二次到汴京,上一次来的时候还是周世宗柴荣当政,赵匡胤只是柴荣的亲信大将,如今才不过数年城头就已经变换了大王旗。

赵匡胤笑着说道:“慕容延钊已经把事情的经过都告诉我了,虽然他也曾强调了每一次的决定都是他同意的,但是你可别忘了我和慕容延钊在军中相处的时日也有你的年纪一般长了。这次行动可不像是他的行军方式啊。”

这日起床后正陪着夫人闲聊,周福前来通报说国主派人传旨宣大人进宫觐见。周宗不知道生了什么,慌忙穿戴好衣冠,急匆匆的向宫中赶去。进了宫,到了偏殿,落入眼帘的是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看着国主还能有心思看歌舞,周宗悬着的心顿时放了下来。韩熙载从大宋出使回来说周全是大宋参知政事窦仪的学生,以后在大宋应该能有好的仕途,那样自己就多了一跳路。但是也怕国主知道了自己已经把周薇和周全都派到了大宋,那岂不是说明自己的用心叵测?

王顺引着秦公公和其身后的八个侍女走向内院,王顺挨着秦公公悄悄问道:“能透漏点吗?武功郡王临走的时候交代兄弟要好好照顾这位姑娘,如今被招进了皇宫中,兄弟没法跟武功郡王交代啊。”

赵普道:“回禀皇上,户部侍郎吕馀庆昔年就在皇上麾下效力,为人刚正,精于治政,对皇上又忠心耿耿,实在是最合适的人选。”

赵德昭回道:“我父皇也是自小从军,是以他不反对我们这些子侄练习武艺,这些政务父皇请了老师讲授过,是以在下略知一二。”

杨师璠来不及阻止周保权,看着周保权就这样抱着他,知道此刻他才想起周保权还是一个什么都没有经历过的孩子,誓死保卫周保权成为他此刻唯一想做的事情。待周保权放开他,他才想起此刻并不是他们互诉衷肠的时候,长沙城或许还没有被宋军完全占领,自己应该从南门冲进去,毕竟宋军是客军,强龙不压地头蛇。但是向后看着自己身后因为赶路而疲惫不堪的兵士,他的心又犹豫起来。

韩崇训还在想着他的话,石保吉却已经想明白了,大声叫道:“好计策。”

赵德昭在城下看着许多的宋军从长梯上掉下来,一声声凄惨的叫喊声进入耳中,脸色渐进变得惨白,心里阵阵难受,有种想吐又吐不出来的感觉。慕容延钊看见他脸色变白,打马过来说道:“若是支持不住就先进营吧。”

赵德昭见大家都开始对接下来的行动考虑起来,忙举起酒杯说道:“崇训说的很对,接下来我们可能会进入真正的战争时刻。大家共同努力,群策群力完成皇上交给我们的使命。”

杨师璠大笑道:“你以为人人都像你一样不知礼义廉耻吗?我定当取你狗命,让天下人都知道背叛主上的下场。”

这边的吵闹却引来了正在巡视的赵德昭,骑马过来见是李文怀,就勒令他们不得无礼,然后说道:“李将军可有要事要出门?”

不多时慕容延钊很快就喝醉了沉睡过去。李文怀四处看了看,走过去摇了摇慕容延钊的身子,轻轻地说道:“慕容将军,慕容将军。”但是只是听见慕容延钊的酣睡声,不见慕容延钊醒来。

众将领本来因为赵德昭拿着上方宝剑所以想求情又不敢说话,此时看到他们三个人带头求情了也赶紧跪下来替慕容延钊求情。监军李处耘刚开始以为赵德昭杀那几个闹事的偏将只是为了建立自己的威信,石守信只是爱兵如子才求情的,没想到事情竟然演变到了这等地步。于是他赶紧上前说道:“王爷,非是我们替慕容将军求情,而是慕容将军是皇上从布衣就相交的好友,一起经历了无数的沙场风云,请王爷看在皇上对慕容将军的厚爱上宽宏处理。”

钦天监选好日子,皇上亲自到校场送行,先赐主帅武功郡王赵德昭上方宝剑,所有遇到的问题都可以全权决定;接着给赵德昭、慕容延钊、李处耘三人敬酒,希望他们此次能够旗开得胜,马到成功。最后杀羊献牛祭旗,大军在满朝文武的注目下缓缓开拔向南挺进。

良久赵德昭才开口道:“你们真的想上战场?”

杨师璠本来还没有信心战胜张文表,待得听到周逢行分析张文表此时正处于骄傲自满的心态中,心里顿时有了主意,立刻说道:“臣必将擒拿张文表献于将军帐下。”

周逢行听了一愣,沉默半晌才叹道:“杨师璠的领兵才能本和张文表不相上下,但是张文表自认为是沙场老将,我若死了他必然骄横看不起其他人,所以凭杨师璠的本领应该能击败张文表。如果杨师璠真的败了,你就献地图于大宋吧。记住,不到万不得已不要行此下策,免得引狼入室后悔莫及啊。”

赵匡胤没有让他们起来,依然忧愁的说道:“各位兄弟,如果没有你们的支持我是到不了今日这个地位的。但是天子之位谁不想坐?是以朕每日里都忧心重重不能入眠啊。”

赵匡胤上前一步扶起赵普道:“则平不用多礼,朕本有事想找则平相商。但又思及嫂夫人的厨艺,所以特地前来打扰。”

赵德昭先是行了君臣礼,才回道:“是的,父皇。没能留下他们有点可惜。”

他本就没有因为陶谷在南唐的事情怒,所以今日早朝他假装在徐铉的巧妙解说下消了怒意,还没有决定让南唐的人什么时候离开汴京时,就听到窦仪求见。待见到窦仪身边的赵德昭时他喜出望外,惊喜的神情和窦仪一模一样。

赵德昭本来想借着这个机会告诉周宗自己要回大宋了,但是没想到周宗却已经为他想好了以后的路。赵德昭看着眼前饱含期待的老人,不知道自己该如何开口。没有年青人能够轻易的拒绝眼前这个和蔼且充满智慧的老人。

周宗说道:“韩大人此次出使大宋,不知心中可有计较?”

突然有个侍女前来上茶,身体修长,体态丰腴,浑身散出来的异香让整个房屋都清香无比。陶谷看着她往书桌上放下茶就出去了,自始至终都没有看他一眼,看着她左摇右摆的身姿,陶谷感觉身上突然有种莫名的热气冉冉升起。赶紧喝了茶,叫过来负责驿馆的官员问道:“驿馆什么时候来了一位新的侍女,我怎么不知道?”

陶谷道;“不着急。有的是时间,我们先办正事。”

“疑从魂梦呼召来,似著丹青图写出。

林仁肇确定了是一场误会,而且那个细作跑到这儿已经力气耗尽,自绝身亡。于是先向他们告辞,然后举刀向天,那些兵卒快跑到他的身后列队,动作迅整齐,整个过程一气呵成,没有出一点声响,看得赵德昭心里大惊,没想到在南唐如此文恬武嬉的状况下,还有如此的良将。看来以后若平定南唐,此人一定会在战场上为大宋制造很大的麻烦。

韩熙载大笑道:“尽管问,如今还能有什么不能说的?”

她的琴艺和乐坊的相比并不差,但却是两种感觉。乐坊是官办的,表现的是国家太平盛世,国泰民安,自有那大国的泱泱气度和雍容华贵在其中;而星月的琴声悠远流长,如泣如诉,灯红酒绿让人沉醉。

赵德昭在苏仁禄回去的时候就猜到司徒大人肯定会叫他,所以没有一点担心,就到了司徒大人的书房。

李煜见天色已晚,就吩咐散了席,早有准备好的侍女带着李煜和周蔷去向周蔷未出嫁前的闺房,府里四周自有兵马严密防守,滴水不进。

李煜和下面的大臣们都盛赞起苏仁禄的好学和周宗大人的教子有方,只有周宗心里迷惑,但是他多年韬光养晦啊,如今修身养性、城府颇深,此等事情放在心里等明日再问。所以虽然心里疑问重重,面上却还是对这些盛赞表现出一副却之不恭、受之有愧的神情

赵德昭就知道她会如此说,大声说道:“错!”

赵德昭说道:“早晨我在厨房看见喜月姑娘切菜,许多菜叶和肉丝在空中飞舞,煞是好看。我的眼光都被空中的菜所吸引而没有主意到喜月的刀功,但是仍然认为喜月的刀功很了不起。所以,我想到如果在国主盛宴上少爷和岳师傅献技时,大家的眼光都被岳师傅的精彩动作吸引,那大家就无暇关注少爷了,等武试结束了,大家看到岳师傅的功力深厚,自然也认为少爷的造诣也不差,如此就可皆大欢喜了。”

赵德昭本来以为这下就没事了,结果听了喜月的这番话,想了想说道:“喜月,菜做好就行了,但是你千万要记住,千万不能做的太好,尤其是不能做的让国主以为御厨的厨艺比你差很多,而且不能让国主以为我们周府的菜比宫中的好千百倍。一定要记住啊。”

“伴读书僮,”赵德昭彻底无语了,“真的不知道这个二小姐怎么再司徒大人面前编排我的不是的,竟然让我去做书僮?”

赵德昭高举手中的茶杯,把它举起到楼阁间挂着的一幅山水画像正中,然后说道:“那么现在请问二小姐哪个大?”

儿子得意地说:“那当然,我们家世代如此!”

“二小姐!”

有人问道:“可不可以把卖身契上的时间签长点?”

那小二忙回道:“看来小哥不是我们江宁府的人吧?告诉您是这么回事:咱们司徒大人的长女是我们南唐的皇后,因为快到了新年了,皇后娘娘思念家人,皇上决定在腊月二十这一天到司徒府参加宴会,一来呢和大臣们在一起参加晚宴,二来可以让皇后和家里人聚聚。司徒府这次要迎接圣驾,还要款待很多我朝的大臣们,当然要精心准备了。这不,从明天开始就要在府里举行下人的考验呢。明天很多人都会去参加的。”

“多谢兄台”樊若水这才想起自己还不知道对方的姓名,连忙告罪问了起来。眼见的赵德昭也是读过书的人,与他的年纪又相差不多,便搬到一个屋里,两人天南海北的聊了起来。渐渐的,彼此之间也熟络了起来

看着波涛滚滚的长江,贾复已经认定赵德昭不可能活命了。他把手中的刀狠狠的甩进长江,然后又走过去把刚才杀死的那名护卫的尸体抬起来扔进了水中

赵光义等这个机会已经很久了,也是说道:“皇上,徳昭刚刚完婚,实在不宜让他领兵出征。还是臣弟为皇兄分忧吧。”

赵德昭没想到赵普能如此光明正大的支持自己,想到赵普、窦仪都支持自己,若自己还要退缩已不是丧失了先机,也接着说道:“为我大宋效劳是孩儿的本分,孩儿不敢因自己大婚而退缩。孩儿向父皇请命。”

赵匡胤见自己的弟弟和儿子都争着领兵出征,心里一时难以决断,就问道曹彬道:“曹爱卿,依你之见朕当派何人前往?”

曹彬自幼熟读史书,对皇室争权之事心里早有预料,今日见武功郡王和晋王都争着领兵出征,心里早有计较,但是若自己光明正大的支持某一人,必定会得罪另外一人,于是想了想道:“回皇上,虽然此次赵将军前来相投并没有让蜀国联合北汉南北夹击我朝的计策成功,但是若我朝派遣大军出征蜀国,北汉必定不会放过攻击我朝的大好机会。是以臣认为蜀国要派人平定,北汉亦需防备,也许我朝此次会面临两线作战的局面。”

赵匡胤听了曹彬的分析,笑道:“既然如此,朕就让晋王和徳昭都领兵出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