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多克亚早从阿里克谢的目光中发现他跟乌力吉的关系,想到康熙的为人,欧多克亚心中明白,康熙把阿里克谢骗到大清来,绝对不会单单是让她们母子团聚的,更大的企图,恐怕就在眼前。可是,她们如今连性命都被人捏在手中,欧多克亚就是想反抗,也无能为力。

卫琳琅伸手擦了眼角的泪,又把帽子细心的帮胤禩带上,才开始训斥胤禩道:“身上有伤,不说在府里好好休息,跑进宫里来做什么?”

康熙皱了皱眉头,问胤礻我道:“乌力吉受伤了,你知道吗?”

太后也有她挤兑人的地方,在闲话中说起,自己去泡温汤还是沾了卫琳琅的光,这本是事实,高层妃子们也是猜测,但却没人敢说,低级嫔妃们猜都不敢猜。但是由太后宫里传出了这话,不是也是了,这下就把卫琳琅推上了风口浪尖了,尤其是贵妃和宜妃两个紧跟着先后拜访了卫琳琅,太后对贵妃和宜妃转述康熙的话时也不是一个两个人在场,宫里向来没有秘密,于是,卫琳琅在平静了一段时间之后又一次高调了起来。

胤禩回头看着卫琳琅道:“不是舍不得献给皇阿玛,只是这种东西,献给了皇阿玛,别人会怎么想?”

作者有话要说:胤禛总是需要契机才有可能搏一搏的,光杆司令一个,没那么容易的,历史上的四阿哥上位确实有佟家的影子,八阿哥身边有两个弟弟全力以赴的支持,也还需要以自己子嗣的代价换来了安庆王府的支持。

可是乌力吉好不容易记住了麦苗长成的馒头,怎么可能接受四哥说不是,于是转眼乌力吉就把状告到了康熙那里。

乌力吉早就找到了自己统领哥哥们的法宝,而且百试百灵。

胤禟在胤禩枕头底下小心的摸索了一遍,就把目光放到了胤禩的被窝里,他也想到胤禩有没有藏在身上,可是他还没有想好怎么把胤禩的被子撩开就听到胤礻我叫:“来人啊,爷起床了,给爷穿衣,爷要出恭。”

庆丰司在清朝初年原名为三旗牛羊群牧处,在康熙十六年归并掌仪司,二十三年始另设庆丰司偶为了方便就提前叫了。

何丽迷迷糊糊的想着,却看到一个美丽的古装女子在眼前哭泣,她身着暗紫色旗袍,哀哀的低泣却更让她梨花带雨,如仙子一般美丽。

罗马教会面对突然被争夺的信徒,对康熙提出了严正抗议。康熙回复,这是宗教自由,自己虽然是皇帝,可惜无法干涉百姓们心里想些什么,信仰那位神仙。为此,罗马教会开始重新重视跟他们交好的胤禩和乌力吉,甚至有想让胤禩代替康熙的想法,也导致了乌力吉后来上台时,他们并不加以干涉,胤禩西扩,他们也不以所谓生灵涂炭,亵渎神祗加以阻扰。

康熙早从彼得一世下台,就领会到了罗马教会的威力,一个皇帝,却要由教皇来任免,康熙这样一个皇权至上的帝王,如何能够容忍别人对他指手画脚?索性围魏救赵,给他们来个祸水东引,用那帮子吃斋念佛的和尚道士们打的罗马教会一个稀里哗啦。

饶是如此,那些个罗马传教士们依然不依不饶的周旋在众位皇子和满洲各大家族之中,希望能够从他们中发展一两个信徒,来增加他们的自信。只是,信仰和生命,谁都会选择后者,在康熙没有明确的答复以前,没有人敢轻易表态,信仰基督。就连周边各地的百姓们也忙于生产挣银子,没有几个人听从他们的“天外之音”。

康熙也是一个记仇的人,罗马教会在自己手里没有讨到好处,但是,胤禩和乌力吉受他们的气多了,能够在他们面前示威,他如何会不愿意呢?康熙知道弘旺也是这样的想法,要不怎么会特意提错要教会参加?因为乌力吉和胤禩还要用到罗马教会,康熙也不愿意得罪他们,却也不想太抬举他们。康熙朱笔一批,特意指示五阿哥胤祺,万寿时,不仅要看到罗马教会的人,连大清包括世界各地各派别的大小派别的宗教人士都要到场,专门邀请罗马教会,是不是太给他们面子了?康熙要让他们知道,他们不过是众多被邀请宗教团体中一员而已。

正文

荣归

康熙和弘旺都没有想到,只是他们爷孙两个的报复性举动,就带动了罗马教会及西方社会巨大的震荡,当他们严惩所谓违反基督,“冒犯”教义的“叛徒”的时候,大清“援外”的那些个拯救人类的和尚道士们适时的出手相救。康熙也在这些和尚道士的嘴里变成了世界人民的救世主,那些被教会压迫的各界人士都通过各种渠道,逃亡到大清来,其中不乏许多引领世界各种科技文化的领军人物,也因为他们的到来,大清的科学技术,被迅速的提高,站到了世界的前端。

康熙最终还是未能亲自给胤禩授礼,卫琳琅自然也无法成行,虽然存了万分之一的希望,卫琳琅听到胤禩传回来的消息时,还是有一些失望的,今生今世恐怕真的无法再见到他们一眼了。

只是卫琳琅此时也完全放松了心情,胤禩正式立国,代表从此就真正的振翅高飞,跟康熙的大位永远无关了,先前,卫琳琅还有些隐隐的担心,生怕康熙一个命令,召胤禩回国,如今,才算是真的把心搁在了肚子里。

康熙五十大寿,胤禩和乌力吉到底都没有赶回来,只是两兄妹都筹集了数之不尽的礼物来给康熙贺寿,胤禩特意把自己部队先进的武器装备给了康熙不少,身为男人,他自然知道康熙最最喜欢和需要什么。

康熙在胤禩立国那一天,特意给卫琳琅晋升了皇贵妃的位份,虽然按乌力吉和胤禩那里来说,卫琳琅早就是太后的身份了,只因为照顾康熙,还屈居在妃位上。大清各界对卫琳琅晋位,没有任何异议,有些人甚至在想,康熙为何不一次到位,干脆做了太上皇,让卫琳琅当太后罢了?

所以,当康熙五十万寿的时候,卫琳琅就身穿明黄贵妃服装,跟康熙并列而坐,这种高高再上俯视众生的感觉,令卫琳琅心中感慨万千。曾几何时,自己惶恐不安,都是害怕自己母子三人性命不保,谁知道如今还有高高在上,跟康熙并列而坐的机会?

由几个孩子主持的庆祝仪式也很精彩,不说“千叟宴”带来尊老爱幼的深远影响影响,单说那宏伟壮观的阅兵式,都让一般百姓们见到了往常只在传说中的大清雄兵。康熙存了与民同乐的心思,特意允许普通百姓围观庆祝阅兵式,自然,是限制了人数和身份的,能够来观礼的人都是替大清做过特殊贡献或者身有名望的人。这些人并不限于民族,身份,地位,或者是一个捏糖人的,或者只是一个教书匠,也或者只是地方上的一个师爷,小捕快而已,这些人都是生活在民间底层人士,无一列外,都被百姓们称赞过,有过贤名,可以代表一个行业的杰出人物。

大清此时真的称得上国泰民安,康熙盛世,虽然康熙身体有痒,但是知道的只要那么几个人,对外瞒的死死的,连皇子们都得不到半点消息。有胤禩珠玉在前,其他的皇子们有点野心的也盯着外面,不是非要跟太子争位不可,尤其有些眼光犀利的也看出来了,太子落马,根本就是因为跟康熙争权导致。眼看着康熙虽然年岁不小,却依然精神矍铄,不显老态,甚至在康熙五十二年,还有皇子出生,康熙这样的身体,说他能够活到一百岁,也没有人不相信。

几个大的皇子眼看着把太子拉下马,原本以为可以一谋大位的,可康熙根本就没有再立太子的意思,胤祉和胤禛可不敢跟他们的老爹斗法,都乖巧的各自做着手头的工作,以期待给老爹留下好印象。几个小的,除了十四对大位有点野心,其他的连十三在内,都希望能够跟跟胤禩一样,跟外国人一较高下,继承皇阿玛的皇位算什么,自己打下来的才是真本事。

对于康熙调教弘旺几个皇孙的事情,他们也都以为康熙这是对远在万里之外的胤禩的遥思,也没有太大的反应。

倒不是说胤祉,胤禛眼界窄,他们年纪稍微长一些,又明暗中跟太子较过劲,手中也都握过权,对大清的政治权利分布也清楚一些,心里多少对自己上位后有些把握,加上他们也没有其他可支持他们在外面闯荡的力量,只有康熙的大位相对来说还容易一些。

都说百无一用是书生,胤祉手里只有一些书生,读书论词不错,出兵打仗可就不行了。对于胤禩在外抢人家地盘的事情,这些个酸儒书生们还曾经作诗讽刺辱骂过胤禩,好在有康熙鼎力支持,得到好处的八旗大家及在外做买卖的百姓们也没有人在意他们的酸话,日子久了自然也就无人记起了。

胤禛手里除了少的可怜的几个旗下奴才可以为他所用,连年羹尧都摇摆不定,连他正经的岳家都跟他不清,更不论其母家了,跟他基本上就没有什么来往。胤禛要人没人要财没财,除了在大清折腾一下,还真没有地方可去。

胤祯倒是个有野心的,想要学胤禩带兵去抢别国的土地,可惜,大清百姓们过惯了安稳日子并不愿意擅动刀兵,那些个文武大臣们也不想徒生是非。人胤禩打仗是在别国的土地上杀人,用的是自家的银子,借的是别国的刀兵,根本就不用大清费一文。胤禩用兵就得用康熙的人马,消耗大清的国库,将来能不能够为大清和那些个氏族们带来利益还是两说。

再者,胤祯这些年为人处事可不比胤禩当年,他年少气盛,从小被德妃惯的高傲无比,身边也无人指点,除了康熙和太子面前还有点矜持,连胤禛都不放在眼里,若是他将来真的大权在握,底下的大臣们也难于掌控他。

日子就在文武百官的观望中悄然而过,康熙若有似无的培养弘旺他们,胤祯也在到处拉拢人脉,希望可以领兵出诊,只是大清周围的国家没有一个敢随意出错,让康熙挑出把柄,胤祯空有报复,却无力去使。

也不知道是旧疾复发还是年纪到了,在自康熙五十八年以后,卫琳琅的身体就突然消瘦了下来,虽然每天的饮食照旧,却挡不住身体日渐单薄。康熙命太医院的太医一起给卫琳琅诊脉,可是太医们的诊断都是无病无灾,查不出来任何病因。弘旺和弘蛟也担心不已,两人轮流旷课,照顾陪伴在卫琳琅身边。

卫琳琅自己倒是没有感觉,对康熙和弘旺弘蛟的担忧只是觉得好笑。前世的历史上,良妃卫氏早早就去了,可是这里的卫琳琅却跟她不同,儿女孝顺过的一帆风顺,自己也没有别的疾病,一直坚持锻炼身体,怎么也不会无疾而终的。

卫琳琅还不想死,康熙眼看就要挂了,自己也还想到胤禩和乌力吉那里呢。老俗话说的好,花钱难买老来瘦,人老了,瘦一些倒也不是毛病,只要能吃能喝能动弹,就不会有什么生命危险。只是面对康熙和两个孙子的紧张,卫琳琅心里也担心不已,表面上也嗤之以鼻,讥笑他们过于紧张。

康熙紧张了几天,见卫琳琅身体并无不适,也只好嘱咐太医一天一诊脉,自己开始抓紧培养弘旺几兄弟。

卫琳琅到底是被康熙他们紧张了一回,心里也隐隐的起了安排后事的心思,一双儿女都不在身边,虽然有两个孙子在身边闹腾,卫琳琅的心里还是寂寞担忧的。

整理出来胤禩和乌力吉小时候的衣物,又命人翻找出来过去随笔花的两个孩子的漫画,卫琳琅挑了一些,装订成集,无事时候就翻翻,怀念时光。有空也会给胤禩和乌力吉写些信件,画几张漫画,把心里的话都说出来,表达清楚,卫琳琅也担心自己那天突然醒不来,一双儿女真的就跟自己天人永隔了。

隔山涉水的胤禩和乌力吉兄妹很快就收到了卫琳琅身体不好的密报,他们二人迅速把各自手头上的工作托付给可靠的人打理,带着一些人马,合并一处,浩浩荡荡的回国了。

两个国王回国,那阵势不是一般的强,若不是顾忌康熙的脸面,底下的人还要铺排,只是如此那出巡的队伍也扯出了几百里,不比康熙南巡时候差。

康熙接到密报,眯着眼睛坐在畅春园里暗自寻思,不知道这一次能不能够让胤禩甘心即位?这几年,他也屡次找借口让胤禩归国,可惜胤禩总是说国内事物繁忙,不肯回国。康熙知道,胤禩自从立国,就没有在大规模的带兵出征,只是立足于整顿安抚现有的百姓,土地势力,以其真的做到收复民心,短短几年时间,胤禩成效显著,国家的百姓们非常拥护胤禩的领导。

康熙时常感叹生不逢时,若是胤禩早生个百十年,在皇太极时代,满清立国之初,满人跟汉人们的冲突可能就没有那么严重了,后来所谓的天地会,“朱三太子”等根本就不会出现的吧?

其实康熙是错估了人心,地域的差异。西方人的思想跟自诩为龙的传人的汉人们可有不同,沙俄的文武百官在皇帝绝嗣的情况下,可以让外国的亲戚们来继承皇位,普通百姓对于外国人做他们的国外也没有抵触,而且,历史上曾经有几个西方国家的王位继承都出现过这样相同的事情。西方人观念开通,容易接受外国文化和人的入侵,愿意尊重强者,接受强者的统治,历史上几百个白人可以奴役绑架买卖几百上千黑奴,而曾经和现在依然强大的美国,当初也只是大不列颠的一个附属国而已,若没有那么一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人出现,没准美国现在依旧归英女王领导着呢。

西方人可没有东方人嫡传血统的观念,那些可以接受马可波罗的土著人,自然也可以接受“解放”带给他们好处的胤禩了。现代有句笑话,说美国和日本互相笑话各自的历史不过二三百年。而统治了西方多年的大不列颠帝国此时正是一个侵略者的姿态,到处抢占别国的土地,跟波兰西班牙印度等连年开战,各国的百姓们正饱受战争的伤害,胤禩刚好扮演者救世主的姿态,带着同样受到压迫的蒙古人一起,解救他们于水火。

而胤禩向来知道如何收买人心,因此也特意跟一些有影响力的当地人搞好关系,又投其所好安抚民心,禁止部队烧杀抢掠,反而出钱出力,帮助那些饱受病痛战争伤害的百姓们脱离苦难。胤禩刚好就赶在这个时间段之前占领了人家的领土,若是晚上个几十上百年,大英不列颠帝国殖民成功,等德国有了能力和野心,是不可能让胤禩登堂入室,抢占他们的地盘的。

一七零零年的世界,汉人已经有了几千年的文化历史,讲究落叶归根,有严重的本土观念;西方建国短,有些土著国家要不是外族的入侵,还过着原始的生活,这个时候他们也才刚开始有一些归属感。有奶便是娘,这些刚刚起步的国家贵族领导人们和土著百姓们一起对于谁做国王没有什么抵触,只要能给他们利益就好。

胤禩有满清统治汉人的经验在前,充分的吸取皇太极、顺治和康熙的治国经验,土地可以出租和转让,金银丝绸等奢侈品可以封赏,却绝不放弃军权。那些原本被白人买卖的猪狗不如的黑人和土著人只要愿意跟随胤禩打仗,最后都会得到自由身,分配到一些土地和金银丝绸等,享受原本奴役着他们的贵族们一样的生活。

胤禩不□份贵贱,利益当前,那些原本归属感薄弱的土著很容易就归附了他的领导,贵族们也有比付出大许多的利益做报酬,这样的天时地利是自负心极强的那些宁肯是食无依居无所的汉人们所不能接受的,他们骨子里几千年的正统是很难撼动的,要不是先有满清的血腥镇压,后有康熙一力推行满汉通婚,使满汉充分的融为一体,无法再分彼此,即使如今过着优越的生活,没准那些个老顽固们没事还得念叨念叨老祖宗。

卫琳琅听到消息的时候胤禩他们已经在北京城外了,康熙原本是想给卫琳琅一个惊喜的,只是胤禩他们的动静到底太大,康熙还是没有瞒住卫琳琅的耳朵。卫琳琅当时就激动的泪流满面,多少年都以为今生今世不能够在见到一双儿女了,如今却喜从天降,眼看就要合家团聚了。

卫琳琅头一次精心打扮了自己,她怕胤禩他们看见自己斑白的银丝心里担忧,照着大清出产的玻璃镜子,认真的让人把花白的头发隐藏在黑丝底下,面上还薄薄的扑了一层粉,颊上刷了一点胭脂,唇上也印了一点朱红。

等风尘仆仆的胤禩和乌力吉站到面前的时候,卫琳琅生怕自己是在做梦,两个儿女又从梦里飞走了,看的目不转睛,一双眼睛一会在胤禩身上黏着,一会儿就定到了乌力吉身上。

胤禩身上充满了自信,一幅杀戮决断的气势,跟他一如往常不变的浅笑的面容搭配在一起,说不出的和谐威仪,即使在康熙面前也没有半点逊色之态。乌力吉这一次着了沙俄的服饰,闪烁着五彩光芒巨大的钻石项链把他光洁圆润的颈部衬的更加美丽,紧身掐腰的蓬蓬裙,也让原本就高挑丰韵的乌力吉更显得女人味十足。

胤禩和乌力吉虽然身为一国领袖,在卫琳琅面前还跟往常一样,一见到卫琳琅,立即就跪倒在地,殷殷切切的仰头看着卫琳琅的面容,仔细的分辨卫琳琅身上每一丝的变化,胤禩首先入眼的自然还是卫琳琅怎么也隐藏不掉的白发,和眼睛的细纹,胤禩热泪盈眶,哽咽着道:“额娘,儿子不孝,让您担心了。”

乌力吉也泪流满面,不住抱着卫琳琅手,抚摸着那青筋毕露的手心痛的道:“额娘,乌力吉回来了。”

卫琳琅拥抱着一双儿女,眼里流出了满足的泪水,这一刻盼了多少年,看着他们都一个英姿飒爽,建功立业,一个仪态万千,母仪天下,一双儿女都有了自己的成就和事业,即使心底有掩藏不住的思念,自己的心里也是满足和幸福的!

卫琳琅到底舍不得两个孩子跪在地上,忙一手一个,搀扶他们起来,嘴里道:“快起来,地上凉,别着了寒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