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杜家人行事都特别讲究,甚至特意花大钱请人设计家徽,学世家买庄子养护卫。本是方兴之家,哪里经得起这样的折腾?不过是打肿脸充胖子罢了。

“但愿如此。”卫皇后叹了一口气。从始至终,她没有问过那个至今尚未脱险的养子。

凌厉的风呼呼作响,慕容昭拔出怀里的匕首,一手将匕首插入崖壁上增加阻力,一手紧紧地揽着谢沐之,手臂上伤口在这样的发力下被再度撕开,他眼里却不见丝毫痛色。

谢十一郎很痛苦。当听到伯娘要他去监视自家九堂兄的相亲之行不许他逃跑的时候,他更痛苦了。这短短一个月,已经足以让他明白,这位人人称颂景仰的九堂兄绝不是什么省油的灯!

……

如今数年过去,昔日聪慧剔透又恣意任性的谢家阿汝,已经长成了这样足以令整个帝都倾倒的翩翩少年。永平帝眼里多了些感慨,颇有些“吾家有子初长成”的欣慰。

慕容昭挥挥手让那宫女退下,看着她如蒙大赦般的样子,神色冷淡。

然而现在,自从上一任宿主退休,它换了一个新宿主之后,一切都变了。

他正想说些什么,突然有下人前来禀报道:“文家大郎君递了帖子来,夫人命小的呈给九郎君。”说着奉上拜帖。

谢十一郎自觉地从他手里接过,再递给沐之,心里升起一股好奇:九堂兄和文大郎居然认识?文家不是刚搬回帝都吗?想到这里,他一拍脑门:终于想起自己忘了什么了!之前被九堂兄遇刺的事情一吓,居然忘了去找文三郎了!

沐之接过帖子,缓缓展开。素白的纸笺上染了红色的花纹,泛着清雅的香气,看得出很费了一番功夫。

在上面,文大郎发出了邀约,措辞简洁:家有伽灵昙花一盆,即将开放,若蒙一顾,不胜荣幸。

很普通的赏花贴,除了要赏的是百年难得一见的伽灵昙花之外。

沐之把帖子递给一旁就差把好奇两个字刻在脸上的谢十一郎,指尖放在唇上轻点,似笑非笑。

文大郎是个有趣的人。他们文家以武晋身,他却是其中的异类,虽生的虎背熊腰,但偏偏就是不爱习武,只爱好吟诗作赋,极尽风雅之能事,被家里人数次劝阻而不改其志。好不容易有一点儿才名传出,文家人也放弃让他习武了,外人一见他的样子,都纷纷皱眉,不敢置信:这是个能弹琴作诗的人?

大夏人都多多少少有一些颜控,尤其是世家子们,对文大郎的相貌很不感冒,文家家世又不出众,他便或多或少地受到了一些排斥。

于是,谢九郎对任何人都一视同仁的态度就很显眼了,文大郎慕名来请沐之改过一次诗,从此就成了他的迷弟,各种大宴小宴都不忘给他送帖子。

这样看来,这次邀请很正常。但是……

想到文大郎曾无意中说过,他虽好风雅之物,却偏偏不爱花,因为他对大部分花的花粉都过敏——这个邀请就显得很有趣了。

不是文大郎,那又是谁在背后邀请他呢?想到在999提供的原著剧情里,文家一直是雍王慕容昭背后忠心耿耿的支持者,沐之轻笑,一瞬间万物失色。

亲爱的雍王殿下,会是你吗?我很期待呢。

……

因为谢十一郎期待地表示想去文府见好友,沐之想了想,还是带他一起去了。他出行的马车是特制的,上面没有任何身份信息。因为在江南被人掷果盈车弄得有了心理阴影,所以现在每次出门,他都会把车帘拉得严严实实的。

到了文府,递上拜帖,很快就有人恭敬地引他们进去。今日的文府格外安静肃穆,一进府,谢十一郎就被据说是文三郎侍从的来请,开开心心地丢下自家堂兄跟着人走了;沐之则被人领着,去了一个亭子里。

远远地,就看见亭子里坐着一个人,身着玄色大氅,墨发严整地束起,气质高远如渊。

沐之笑吟吟地走近,神色散漫,毫无意外之色:“雍王殿下。”他拱手行礼,身姿如玉。

慕容昭起身让座,被拒后也不坚持,而是难得地露出笑意,请沐之品茶:“九公子尝尝,不知我的手艺可还能入口。”

眼前的人不复高冷疏远的样子,显得特别平易近人。可是沐之知道,越是这样,越是说明他把自己的心藏得更深了,就像是水一样,越是柔软,越是找不到攻破的地方。

他没有喝,笑得漫不经心:“文大郎请我来赏花,怎么不见他人?把客人都丢在一旁,这可不好。”

慕容昭沉默片刻,缓缓道:“这次请九公子的并非文大郎,而是本王。”

沐之手里折扇一展,身体向前,支肘看他:“愿闻其详。”

那张如谪仙入世的面庞靠的那么近,慕容昭心里一跳,下意识地往后靠了靠。他面上依然是那副如高山冰雪一般的冷容,令人望而生畏,可越是这样,沐之心里欺负他的愿望就越强烈。

“九公子可听过通州赈灾之事?”慕容昭沉声道。

沐之摇了摇扇子:“略有耳闻。通州知府卫长道因为此次赈灾,可是声名大涨呢。”

“世人眼中看到的,永远只是繁花如锦,背后的肮脏龌龊,以九公子之慧,难道没有想过吗?”

沐之笑得很无所谓:“那又如何?”他轻声说:“殿下知道我为何不愿出仕么?朝堂,是天下最肮脏的地方。便是表面功夫,又有多少人认真去做呢?”

慕容昭不赞同地冷声说:“不去亲身尝试,又怎么知道无法改变?给与一人公道,世间的公道便多了一分;给与千人正公道,世间的公道便多了千分。如今通州百姓何止千人?”他目光幽深,不知为何,他觉得谢九郎其实是懂得他的,“我此次来,便是想借九公子之才,为寻通州真相出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