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火星上的生命确实和地球上的生命属于同一条线,在各个细节上也相同,单凭能知道这一点,去火星走一走也是值得的。这个事实本身就是有意思的证据。它表明地球上所存在的这些生命,可能是任何一颗行星——哪怕它们与地球很少有相似之点——所能具有的唯一生命形态。

那么,简单的生命形态——象地衣一类的植物和细菌类的微生物——会不会存在呢?它们存在的机会要大得多,或许,火星上的环境对它们还是相当不错的哩。大家知道,过去人们曾希望月球上有可能存在着简单的生命形态,这种希望现在正在逐渐破灭,但火星上的条件要比月球上好得多。火星离开太阳比月亮离太阳远,又有一层可以起一些保护作用的大气,因此,火星所受到的会把形成生命所必须的复杂分子破坏掉的强烈太阳辐射会少一些。

在轨道的另一端,它可能离地球的轨道比较近。在过去的某个时候,也许就在十亿年前,这种状况使得它被地球俘获过来,因而把它从行星变成了卫星。

质集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自然,彗星一旦进入太阳系的内层空间,就不会长期存在下去。每靠近太阳一次,就造成一次物质损失。这样,转了几十次以后,彗星就变成了很小的石头核,或者干脆碎裂成小陨石团。有一些这样的陨石团正在确定的轨道上围绕太阳运行。当它们在地球的大气层里穿过时,就会出现壮观的“流星雨”这些流星雨无疑是彗星的遗骸。

作为一颗卫星,它可以是小而致密的,无须象真正的外行星那样一定得是那种气儿吹成的大块头。而且,它还能以自己在海王星重力作用下绕海王星运行时所具有的旋转速度自转下去(卫星一般都是这样的,我们的月亮就是如此)。这时,冥王星就很容易以七天为自己的自转周期了(月亮的自转周期是四个星期)。当冥王星从海王星那里被甩出去时,它可以保持自己的自转周期,同时以最特殊的身份成了一颗行星。

彗星有各种各样的运行平面。对此,有些天文学家认为,在太阳系的边远处——离太阳大约有一光年上下——存在着一个延伸得很远的彗星星云。它们很可能是在发生普遍的收缩和赤道平面上出现薄层物质之前、就由原先的球状星云的外层凝聚成的星体。

据天文学家估计,太阳将在从现在算起的八十亿年后进入这一新阶段。不过,八十亿年也还是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因此眼下还没有必要惊慌。

第三,宇宙正在膨胀。这就意味着星系与星系之间的空间正在逐年扩大,因此甚至象质子和光子等一类能被其他物体吸收的粒子,平均说来,也要旅行更长的路程才遇到其他物体而被吸收掉。正因为如此,恒星所吸收的能量抵偿不了它所发射的能量的倾向正在逐年加大。同时,为了填补因宇宙膨胀而增大的这部分宇宙空间,就一定会有额外的能量(亦即快速的高能的、但尚未被吸收的粒子)进入到这部分宇宙空间。事实上,这个道理是很明显的,只要宇宙还在继续膨胀,总的来说,它将会继续变得越来越冷。

所有这些问题,迄今为止,还没有人能够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