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丰小说网 > 宋时明月 > 第三十一章 画满雪花的房间(上)

你们现在还小,这门学问对你们来说太危险,使用不当,这就是被抄家杀头的学问……我不是教过你们智慧之学么——今天我们先学如何‘待人待己’。你们现在看到的是‘待人’……让我再给你们做一遍fanwai吧,看着,学会思考,观察里面的不同。”

此刻,那间泥屋门没完全关拢……

宋代,饮茶有成套的规矩与礼仪。而饮酒则完全放浪形骸。赵兴展示的是后人经过千锤百炼整理的套路,整套动作做下来让徐知州有点胆怯,他现在相信:定有一套饮酒的礼仪存在,是自己学识浅薄,所以闻所未闻。

仅仅这年这个突破,令赵兴的身份有了大变化。在程家坳的演绎下,他成了程姓准女婿,并在程家坳势力新整合中,成为即代表外姓旁人又具备程姓母族婿者,随女身份的村寨“第二长老”,程族上下称之为:“赵大官人”、或“赵秀才”、“赵夫子”。

“本该如此”,一名老头赞许的点着脑袋:“柳大,快请出你妹子来。”

接下来的场面很尴尬,仆人们不知该说什么,赵兴则因为听不懂对方的福建话,琢磨着如何开口,直到门里又跑出一名四十多岁的中年人,他看到赵兴,一愣,拱手用赵兴能听得懂的话问道:“这里是柳府,客人找谁?”

整条金子剪成三段,每段大约十两左右,总数是三十段。在此期间,程浊提着榔头不知道该干啥,直到赵兴踢了他一脚,吩咐:“把金块锤扁,尽量锤的圆一点。”

“与朝廷无关,但比劫了朝廷的金银还严重”,赵兴怜悯的看着他:“周判官是私自运送金银的,所以才生怕别人现……想想看,邵武军盛产的金银,一定被那些官员隐瞒了产量。但这些瞒下的产量,他自己往外运送过于显眼,所以才要找相熟的朋友帮忙。

过了一会,赵兴领着两个孩子匆匆赶回,黑夜里只看到他们的衣服上出现大块大块黑迹,空气中散着一股血腥味,张老汉战栗不止,赵兴跳上船,厉声下令:“开船。”

周涛脸子一沉,刚要喝斥,一名手下轻轻拽了他的衣襟。周涛向山坡下一看,惊出一身汗来。

“我明白了”,赵兴止住脚步,看着山脚下那群人嘿嘿笑了:“刚才我们遇到的是拦路匪——匪徒主力在这里围攻商队,为了防止别人救援,他们派人手在路两头拦截援兵。孩子们,准备……跑不成了,他们有马,弓箭急袭,瞄准了打!”

“好吧,休息够了,我们一口气感到镇上,打尖过后立刻赶路……别等后面的商人赶上”,赵兴呵斥道。孩子们应声相应,独轮车推动了。

赵兴打量着满地盗匪,表情很阴冷:“我既然不出面,就别给他们机会说出被俘经过——孩子们,斩了!……慢,屋里还有小孩,别当着她的面,带这群人到屋后去。”

使用不得法,这玩意也就跟茶叶碱一样,让人有微微兴奋感——比如现在,跛腿老板的人品显然不行。那口浓茶,由于老板过于急切,泡茶的水太滚热,反而破坏了大麻碱的结构,由此产生的药效还不如那壶凉茶。

那名老客疑惑的再度嗅了嗅茶水,眼睛撇着赵兴,这时,赵兴闭目坐着,似乎在回味茶水的味道,嘴里不停吧嗒……那名老客突然摔着茶杯,大叫道:“且住,茶里有蒙汗药!”

这里就是大宋粮仓,这里出产的稻米,承担着大宋5o%以上的粮产量。

解鞍依马绿杨桥,

程夏忘了自己的目的,好奇顺老师的手指看向那份图纸,看了一会,他现老师全没看图纸边的图解说明,只用手指顺着画上流程依次推敲,他忍不住问:“老师,这图旁注的字怎么念?说的是什么?”

正说着,程夏领着几名同学笑嘻嘻地进来,他们抬着程阿珠的笼箱,里面装着她的嫁妆。那些同学们似笑非笑,站在门口不知该怎么进行下一步,赵兴对此表情淡淡,稳稳地坐在凳上悠悠吃茶。程阿珠在他脚边扬汤,耳根红的像樱桃,连眼皮都不敢抬。

然后是赵兴来了,没有比较不知道什么叫优秀。赵兴话不多,但待人温和,举手投足之间散出与乡民截然不同的气质。14岁的小女孩正在怀春年龄,她从未走出大山,近在眼前的赵兴就是她眼中的王子。他那种来自现代社会的平和,远不是一个宋朝店小二所能比拟的。一个怀春的小女孩会有什么想法,可想而知。

在宋代,木匠手艺并不是高技术含量的活儿。这时代的木器雕刻技术已达到了中华文明的顶点,现代遗留下来的宋代木器、门窗梁柱,无不花纹繁饰,雕工精湛。在这个时代,想找几个技艺高的木匠很容易——只要给人一把锯子,大多数宋人都能胜任木工活。

程阿珠动作虽不慢,但午餐做好的时候,已接近了现代社会的下班回家时间了——再晚点,也就是晚饭时间了。

赵兴原以为理学昌盛的宋代,女人们都会有一双裹得很小的小脚。但他现在现,现在这个时期,妇女裹脚还并不普及。至少在社会观念上,缠足尚未达到人人接受的地步。而且,宋代的缠足,与后来的三寸金莲是有区别的。

山居,房门一般是不上锁的,因为村落里居住的都是同姓人,不会有窃案。在这种环境下,赵兴他的房门也从不上锁。可赵兴记得出门前自己关紧了大门,现在大门敞开着,院内还传来了扫地声,他诧异的止住脚,倾听片刻,摸不着头绪地走进院内,接着,他看见程阿珠正满头大汗的扫地。

赵兴大致估算了一下,它大约能够承载近五吨的石块。联想到现代的平底沙船甚至用水泥制作,却能将货物堆得老高,运载五六十吨货物,赵兴相信,即使这样简陋的木盒子,一次也能运走村落一个月的出产。

程老二不解:“可先生没说什么啊?老大,你可不能乱说。别人都有地,我全指望打猎得钱,不让我干……”

“前几天夫子来问过落籍问题,这次他又要带学生去黄州府,我猜他要给孩子落籍”,程同沉着脸说:“也许等落完籍后,夫子便偿付了我族救命之恩。再以后,他留在程家坳作甚?”

程同蹲在火塘边一直没插话,许久,他瓮声瓮气的问了句:“老师要去黄州么?”

在这种情况下,赵兴召集了村里的孩子,把自己的野外生存知识教给他们,并教孩子们改良捕猎工具,制作捕猎网、陷阱、活套,探查野兽的踪迹……

火塘边,一位五十岁左右的老人迎接清醒的赵兴,他一边漫不经心的用拨火棍拨拉火盆中的炭块,一边用浓重的湘音问:“客从何来?”

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

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

有恨无人省,

捡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

据说,这诗还有一个八卦故事:有位宋人爱这诗爱的不得了,亲到黄州访问故老,以感受这诗的魅力,没想到竟问出了这小词背后的一段八卦——这词是为一位姓王的女子而作的。

据说怎么又是据说,苏轼在谪居黄州时,邻家有个女生天天隔着墙听苏轼读书。当时的女子是很少读书的,善于读书的男性在她们眼里具有一种神奇的魅力,这个小女生天天听着苏轼读书的声音,渐渐沉迷了进去。

她正在情窦初开的年纪,家里要给她定亲事了,但她大胆提出了自己的择婿观:要嫁就嫁个读书读到苏轼那种水平的人!这句话实际是说:非苏轼不嫁!

这个理想显然并不现实,于是“非苏轼不嫁”也就只能变成独身以终老乃至郁郁而终。一个花季少女就这样惨死在苏轼的魅力之下,并为“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句老话下了一个凄美的注脚。苏轼为了这位痴情的女子写下了这《卜算子》,成就了一曲千古的爱情挽歌……

这段八卦是真是假难以分辨,但词中“捡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正是苏轼当时心情的最好写照。诗里有“寒”“冷”两字,是在说他当时住的房子又寒又冷——从那时起,苏迈就变得不爱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