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丰小说网 > 宋时明月 > 第十五章 不学无术的后果(上)

这次离得较近,赵兴看清了对方的相貌:他其实并不老,大约四十岁光景,是一米六左右身高——这是湖北人中的罕见身高。他颧骨很高,前额高耸——耸的很有个性。眼睛长而闪闪光,具有一付强而有力的嘴唇、下巴端正,胡须长而末端尖细。

程阿珠入住的是西厢。西厢里早有一张大床,原本是留宿孩子的——那些进山打猎的山民,常把孩子放在赵兴这里,这间屋子便成了那些孩子的窝。

“去考试,最迫切的需要就是买书”,赵兴手头只有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而考举人,《易官义》、《诗经》、《书经》、《周礼》、《礼记》称为大经,《论语》、《孟子》称为兼经,为应考士子的必读书。

程老七且惊且喜的贴着门边走进院内,小心翼翼的走在众人身后,又蹲下去,蹲在屋门口。

“这是南北朝时期的《齐民要术》,这次我去县城,没想到小县城里也有这种书……好书啊,我刚才在给书断句。”

程阿珠还在扫地了,扫那些并不存在的灰尘,她扫的很慢,仿佛那把扫帚有千斤重。

阿珠今天的神色不对,原先她与赵兴还能有问有答,今儿干脆态度羞涩。听到赵兴的指点,她嚅嗫半晌,背着身,调整好环佩,然后头也不回,轻声细语地解释:“奴这种佩法,也是听教习说得,老师说不对……现在可好?”

程家坳现在还必须隐藏,因为现在登记,州府会派个乡绅来管理。唯有程家坳自己出了位士绅,上官府登记,回归官府治下才合算。同时,赵兴不愿让人太早现程家坳,是因为他现在还没有一个合适身份。

好在赵兴来自信息化时代,造船的几个关键点,他还记得。

程同威严的扫了程老七一眼,拍了拍身后那空椅子:“这张椅子是什么?全村第二把交椅呀!谁可以坐上这把军师交椅——娶我程族女做妾,他还是局外旁人,能行吗?阿珠过去必须是做妻!这次我豁出老脸,凭我程族之恩求他,他敢拿我程族之女做妾?”

我听说,先生宋朝‘先生’这个称谓,是称呼道士、和尚与医生的出现前一年,秦凤大旱,二十万流民入厢,被迁徙至淮南……先生不肯谈来历,最简单地说:先生或许是逃亡的厢民,但我猜他可能是名‘厢将’——一位有着国姓的厢将……”

其实,程老二当初分送猎物的举动也是出于无奈。因为宋人的保鲜技术缺乏,因为猎物无法保存,所以狩猎技艺高并不能使人富足,多余的猎物只能赶紧送出去。所以程老二虽然本事大,但也家无余财。

宋代医疗条件极为恶劣,即使身为皇帝,其所生的孩子仍有7o%活不到成年。但对于现代人来说,育儿知识已被电视节目磨出老茧……

另一件行李则属于一位幻想狂,这男人似乎时刻准备遭遇一场《荒岛求生》。他的行李箱里有一本《美军野外生存手册》、一把多件套瑞士工具刀、罗盘……此人还是名走南闯北的人,箱里有大叠观光地图,每张图上都有勾勾画画的痕迹,显示这些地方他都曾去过。

与此同时,鄱阳湖地区的开才方兴未艾。

鄱阳湖古称彭蠡湖。唐代其湖周已达二百余公里。至北宋时期,彭蠡湖迅向东、向南括展,迫近鄱阳县城,从而有了“鄱阳湖”之称。元代鄱阳湖与唐宋时期的彭蠡湖相比,已扩展出一个“弥茫浩渺,与天无际”的鄱阳南湖。由鄱阳湖水系冲积而成的平原约二万平方公里。

元祐年间都颉著《鄱阳七谈》,“言滨湖蒲鱼之利,膏腴七万顷,柔桑蚕茧之盛”;“言林麓木植之饶,水草蔬果之衍,鱼鳖禽畜之富"。湖区的洪州、江州、饶州、南康军等都是产米重要地区,“其田宜秔徐,其赋粟输于京师,为天下最”。

宋代鄱阳湖区产粮基地的形成,主要是战争的授意,宋代与当时的越南进行了长期的战争,这场战争胜利后,战利品就是“占城稻”,这种一年三熟的稻谷进入中原后,极大的增加了粮食产量,使得宋代成为中国古代唯一不禁酒的朝代,而“占城稻”主要的种植区域,就是当时的彭蠡湖地区。

鄱阳湖的开影响深远,随着该地成为天下粮仓,随后开始的稻谷种植遍fanwai及整个南方,到了明代,则有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

宋代鄱阳湖是整个大宋最富足的区域,从湖面操舟人的道德水平上看,就可以看出他们衣食充足的满足感,迎面过来的船只,不管熟悉不熟悉,都彼此唱喝一声,歌咏悠长而富有意味,颇有点像现代的船工号子。

错了,应该说现代的船工号子便起源于这时代的“渔舟问答”。

赵兴听不懂渔民的方言哺语,但他很喜欢那种韵入,那悠悠的唱腔让他想起一个著名的广告——百年芝麻糊,老者沧桑的嗓门回荡在巷陌中,穿越了无数的时光,也穿越了整个民族的历史。

江舟顺风而行,走的很快,船舱里十名学生忙着绑扎木弓。宋代是个崇文抑武的时代,这时,如果一个文人佩戴刀剑走入街市,会引大恐慌,甚至能引起社会动荡。在这种情况下,朝廷格外限制百姓身携武器行走,尤其是远程攻击武器——弓箭,更在限制之列。

程家坳的山民身带武器行走山林,已经成了习惯,这次长途跋涉,他们更是把家中最好的装备配带身上,然而由于要经过黄州检查站,所以他们携带的弓箭都松开了弓弦,伪装成木棍模样,瞒过检查站官吏的目光。现在进入广阔的湖面,为了应付可能的盗贼,他们偷偷的给弓箭挂上了弦,把自己武装起来。

这也是赵兴的主意,他以前压根不知道鄱阳湖的状况,以为这里就像武侠小说所描述的那样,历朝历代都是盗匪横行的匪窝,所以才如此小心谨慎。可是到了湖区他才知道,这完全没必要。

迎面一个渔翁驾着船与赵兴的江舟擦肩而过,渔翁在舟上一边冲来船点个头,一边整理着渔网,嘴里还唱着渔歌,那渔歌歌词清晰,赵兴听懂了,那是一诗:“彭蠡湖天晚,桃花水气春。鸟飞千白点,日没半红轮。何必为迁客,无劳是病身。但来临此望,少有不愁人。”

这诗是白居易《彭蠡湖晚归》,可赵兴浑身上下没有几根雅骨,他觉得那老汉唱歌的姿势风雅无比,但却不知道这不是渔翁的风雅,而是白居易的风雅。

“好诗呀好诗,如此佳作,一个乡翁居然能随口吟出,简直不可思议!”赵兴随口感慨。

程夏作为族长之子,有资格站在赵兴身后,他听到赵兴的感慨,也深有同感的说:“是呀,老师,我以前读这诗的时候,只是觉得文词优美,今日处身其中,此情此景,只觉得自己仿佛神仙中人。”

程夏以前读过……赵兴马上把嘴闭上。

不学无术呀——他心里感慨。这诗连十五岁的程夏都记得,他居然不知道是谁写的,太丢人了。看来,今后还要“慎言慎行”啊。

江舟快的与那个老翁的渔船交错而过,舱里的孩子们拿着绑扎好的弓箭走上船舱,开始试弓,甲板上一片嘣蹦的弓弦声,篙师霍小乙见到满船的孩子如此无所顾忌,明目张胆的在甲板上寻找飞鸟与鱼进行射击,不禁转了个舵,把船驶入江心,以躲避盘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