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生在苏北的一座小城里。

这是一座很普通的小城。从规模上看,它矩形结构,南北窄长东西扁宽,骑辆脚踏车沿着环城路悠哉悠哉的晃上两个小时差不多就能围着小城绕大半个圆圈。这座小城很年轻,三十年前这里还只是一片人烟稀少的荒地、河滩,生长着半人高的野草,出没着狐狸野兔。可是就这么个不起眼的地方,地下竟蕴藏着丰富的煤炭。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的时候,突然来了一批操着依侬软语的上海人,在当地人惊鄂的目光下在这里驻扎下来,还树起了高高的井架。他们甩开膀子大干起来:招工、开矿、采煤、建城。弹指挥间,三十年后,曾经的荒芜之地变成了日趋繁华的小城,最初的开创者们大多留在这个小城里成家立业繁衍生息了,现在他们的子女都长成了他们曾经的模样。三十年了,三十年的光阴未曾减退他们还有他们子女的那种来自上海大都市的骄傲。在偶尔爆的地域冲突中,他们会故意蔑视的对当地人翻白眼,甩下一句:“乡巴佬。”那被骂作“乡巴佬”的人也不甘示弱的回敬道:“能什么呀你?南蛮子!”也难怪,当初的那些见了“南蛮子”就紧张的不知道如何是好的“乡巴佬”早就学会了红脖子粗嗓子的跟他们讲价还价了。

这也是一座颇为特殊的小城,它的特殊之处在于这座以上海人为主的小城虽然坐落在江苏却依然属于上海管辖。大多数的居民拥有的是一本上海户籍,当然也有部分属于江苏籍贯的,这类居民主要是附近郊区混进城里来的,或者是外来的在城里立住脚的打工者。

在小城的最南端并排着两所学校,这两所仅隔着一座水泥围墙的学校就分属于两个省、市管理,围墙左边是使用上海教材的煤炭子弟学校—矿区第”一中”学,围墙右边是江苏省的一所普通的高级中学--湖西中学。”一中”的学生来自小城里,湖中的学生来自小城外方圆百里的农村,城里孩子的骄傲和乡下孩子的自尊使两个学校的学生互不理睬、极少往来。湖中里有少量的城里学生,那是因为他们的户籍不属于上海,为了高考,迫不得已,只能从围墙的左边转到右边。

在小城的最北端也有一座类似湖中的学校,这座名叫“阳光”的学校面积很小,却囊括了从幼儿班到初三的所有年级,虽然每个年级只有两个班:〈1〉班和〈2〉班。

而我们的故事也就生在这里,很平常的一个故事,简单而直白,一群年轻的孩子,一个放飞的梦想,或许若干年后,他们会记起在这里生的曾经,会回忆这段纯真而美好的年代。

是的,几年以后,这个曾经给很多孩子带来欢笑与悲伤的小学校已经不复存在,或许仅仅只留下了这段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