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秦国之前,韩非看到韩国的国势渐渐衰落,屡次上书规劝韩王,但韩王都不予理睬,甚至有点瞧不起这个小学生。韩非感到非常痛心,因为他看到韩王治国不讲究法制,不能用权势驾驭臣下,不求贤任能,更不能富国强兵,反而重用一些夸夸其谈的文生和说客。这是韩国衰落的根由,韩非向国君指出来,不仅没有得到重用,反遭君王的冷落。

六国也有自救的志士,向燕国太子丹,深感国之将亡的切肤之痛,派荆轲去刺杀秦王。结果图穷匕见,秦王有惊无险,荆轲却血溅秦廷。这个让人痛心的结局不但无助于挽救燕国的危亡,反而加了它的毁灭。因为此举让秦王感到六国之人不可相信,要铲平六国之地,建立一个效忠于自己的大一统的国家。

最失意的事情:与赵高同谋扶立胡亥后,反被赵高陷害

肃顺似乎看出了皇帝的心思,于是就建议咸丰帝行“钩弋故事”。黄浚在《花随人圣庵摭忆》中记载:西后(那拉氏)先入宫,夏日单衣,方校书卷,文宗(咸丰帝)见而幸之,有娠,始册封,及晚年厌其专权。文宗最喜肃顺,言无不尽,一日以那拉氏忤旨,又谋于肃顺。肃顺请用钩弋故事,文宗濡濡不忍……西后闻之,衔肃刻骨,后遂有大狱……

“什么?到北京来换约?笑话。”

第三次落地以后,洪秀全心情极度沮丧,百无聊赖万念俱灰的情况下,他无意中翻出这本小册子来,随便翻看一下。谁知这一随意之举,竟把洪秀全深深地吸引住了。书中上帝、天父、天主等概念是他以前从没有接触过的,听都没听说过,因此他一口气读完,竟冒出了传教的想法。于是,洪秀全创立了拜上帝会。

奕詝从与奕訢的较量中胜出,多亏了一个人,那就是他的老师杜受田。杜受田字芝农,道光帝朝的进士,是奕詝的授业老师。杜受田看来,道光帝钟爱皇六子奕訢,又因为奕詝贤而居长,对立储一事犹豫难断,长此下去恐生变乱。出于为自己的学生考虑,也出于胃自身考虑,杜受田决定帮助奕詝拨开迷雾,赢得这场储君之争。

庙号:文宗

以上三个原因,最根本的也是最切中要害的就是第一条。所谓“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也是指第一条而言的。无论后人给予朱允炆多少可怜、同情,也改不了他咎由自取的真实情况。

不过这可乐坏了燕王。燕王暗地里好笑,朱允炆终究还是娃娃,毛嫩啊,这不是赠给我一件金刚不坏的铠甲吗?我看这下谁敢动我一根汗毛,我到了万军阵中,这句话就是保命的法宝啊,真是上天赐给我的挡箭牌。

早在洪武十五年,马皇后病逝,在外的藩王全都进京奔丧。在此期间,朱棣遇到一个和尚,这个和尚很不简单,正因为他的出现,并和朱棣走到一起,明朝的历史为之改变。是他刺激了朱棣的野心,也是他坚定了朱棣的野心。他就是道衍和尚,俗名叫做姚广孝。

这句话刺中了朱元璋的痛处。如果没人提起,朱元璋会装作相安无事的样子避而不谈,而现在未来的皇帝提出来了,还真有点不知如何应对。朱允炆的担心是正常的,朱元璋何尝没有这种忧虑?只是他老了,不想再提了,他宁愿相信儿子们都是好的,对皇位没有非分之想,也不愿相信将来他们会起来闹事。因此朱元璋保持了沉默。

最失意的事情:叔侄不睦,叔强侄弱

往事知多少。

但此时的李煜却还执拗于作为皇帝的不适和抱怨中。他的眼中,皇帝不是他愿意做的,而是别人强加给他的,不会认真对待这件事,出了什么事也不会负责任,自己尚且是不幸者,哪还管得了其他。李煜采取的是逃避的态度,而方式就是躲进深宫,跟皇后周娥皇研习曲谱——《霓裳羽衣曲》。

最失意的事情:被兄长弘冀猜忌

苻融没想到碰了钉子,不复再言。苻坚最近一段时间烦透了,王猛虽死,但通过他长年累月的宣传、渲染,慕容氏不可靠的观点深入人心,现在谁都相信慕容冲、慕容垂迟早要背叛秦国,酿成巨乱。怎么办好呢?东晋尚未扫除,怎么可以裹足于内部事务,纠缠于是不是铲除慕容氏这样的小事呢?杀不杀他们还不是我一句话?现在欲图东晋,正在用人之际,王猛又死了,能代替他的只有慕容垂、姚苌寥寥数人,怎么可以先行除掉呢?

王猛的表现没有让苻坚失望,在与邓羌的合力之下,东平燕国,慕容暐、慕容评及其他王公子弟尽数被俘。

长安有歌谣曰:东海大鱼化为龙,男便为王女为公,问在何所洛门东。不要小看了这些谣言歌词,很大程度上它们代表了民意,揭示了国家的阴谋,或预示了政治力量的转化、国家兴亡的更替。这歌谣是什么意思呢?东海不是指海洋,而是苻坚的封地,苻法被封为清河王,苻坚被封为东海王,“东海大鱼化为龙”,则是说东海王苻坚要夺权呢,后面又补充说“问在何所洛门洞”,苻坚又是龙骧将军,府第在洛门之东,故而整歌谣都是苻坚将动政变的征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