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丰小说网 > 最恨生在帝王家:帝王将相的非正常死亡 > 《奕詝,危局中的蹩脚皇帝》之削尖脑袋,找不自在

谥号:显皇帝

还有一个朱允炆倚重的人物,这个人在历史上也赫赫有名,叫方孝孺。这个人是个大儒,学识博天通地,冠绝当时,不过从政治斗争的经验来看,他不啻是个幼稚儿。这里需要表扬的,是他的忠心和耿介。金陵城破之时,朱棣逼迫他写朱允炆逊位的诏书,方孝孺临危不惧,狠狠的回敬朱棣一个大大的“篡”字,并说“万世之后,脱不得此字”。不要小看这个举动,当时方孝孺是最高话语权的把持者,他的子弟门生遍布天下,舆论所向,众口所指,方孝孺的言行就是标准。方孝孺回敬朱棣的“篡”字,永远把朱棣定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方孝孺有个弟子,叫林嘉猷,在朱棣兵围金陵,朱允炆百般无计的情况下,曾献上离间计。朱允炆采纳后,命方孝孺给朱棣的儿子朱高炽写了一封信,意在挑拨朱棣父子之间的关系,可是朱高炽不上套,他把朱允炆的信原封未动的呈给了朱棣,使得林嘉猷的反间计落空。可见,朱允炆周围的人不是愚忠,就是出手不高的泛泛之辈,失去了人和之利。

未曾打仗,先缚住将士的手脚,这仗不败更待怎样?大事临头,要讲大义,天子之师是正义之师,要理直气壮,而燕王之师乃叛逆之师,对叛逆之师没什么话可讲,就是一个字“灭”,岂能因为叛逆之师的领袖是自己的叔叔就心慈手软?政治斗争讲不得亲情,谁讲谁就是妇人之仁,谁就是自寻死路。这正是朱允炆的可恨之处。

在黄子澄的策划下,有人向朱允炆告密,说周王有不法行为。但到现在也没人知道周王到底犯了什么罪。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周王被朱允炆派去的将军李景隆逮捕下狱。现在看来,这事朱允炆办得不怎么光彩。他让李景隆去抓他的叔叔,却打着“备边”的旗号,天下人不仅错愕,皇上这是下的哪步棋?

朱允炆一听,当时就感到爷爷真是老糊涂了,现在危机蠢动,怎么说让我做个太平天子呢?或许他忽略了,正是叔叔们的威胁才是正经的。他小心翼翼的提醒爷爷,异族入侵,有叔叔们对付,如果叔叔们有异心,谁来对付?说完一双小眼睛紧盯着朱元璋的脸。

谥号:让皇帝(南明上)、恭闵惠皇帝(乾隆上)

春花秋月何时了,

李穆听后不以为然,接着说:“国主入朝与否,理当自裁,本使不便多言。不过,大朝甲兵精锐,物力丰盈,国主当有所耳闻。但愿国主明智,切莫以卵击石,还是及早入朝为好。”李穆语气咄咄逼人,将了李煜一军。

宋朝内部的隐患消除了,赵匡胤终于长出了一口气,开始把眼光转向外部。他和他的宰相赵普制定了一个战略。对于北方,赵匡胤无意打草惊蛇,先稳住兵力十分强悍的北汉和辽国,待南方的事情解决了,再转过头来集中兵力对其进行剿灭。对于南方诸割据势力,赵匡胤认为最难拔的钉子莫过于南唐,因为南唐是南方诸国中最具实力的国家,又凭借长江天险,占据虎踞龙盘的石头城,易守而难攻。鉴于此,赵匡胤决定采取分而击之的战略,先把荆湖、后蜀、南汉、南平和吴越拿下,对南唐形成合围,然后出重兵围攻金陵,迫使南唐国主献上降书顺表,完成对江南的统一。

史书上载:“从嘉广颡丰颊骈齿,一目重瞳子,文献太子恶其有奇表,从嘉避祸,惟覃思经籍。”意思就是,李煜有帝王之相,一目重瞳,上古时候帝舜也是重瞳,这样的联系,使得文献太子,即弘冀,大大的不安起来,认为李煜也可能威胁到他的储君之位,深为忌恨。李煜呢,也十分聪明,看来从他老爸那里不光是学来了填词赋诗,还是有一点权谋的,他为了避祸,一心扑在典籍上,不再过问政事。这里的经籍,从李煜后来的表现来看,很大程度上是一些佛经,是儒家典籍的可能性不是很大。

最得意的事情:娶大小周后

关于苻坚的非正常死亡的原因,大概有以下两方面:

苻融对苻坚说,猛兽不可养,狼子野心,近年来天象异常,往往预示燕之余孽将起祸端,不可不防啊。苻坚一听不高兴了,反驳说,你还小啊,不懂事体,世人都说你有仁德,我看还达不到高度,要不然心中怎么会有是非呢?天下的事这么繁巨,东晋尚虎踞江表,你不思谋如何扫灭六和,反而在内部制造混乱,这是怎么回事啊?

王猛看在眼里,却暗自担忧。他坚信,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何况慕容垂一代枭雄,此时只是难以立足于燕,无奈之下存身于秦,主上怎么能够收留他,而且还委以重任,以肺腑相交呢?龙终究要归大海,大鹏终究要上青天,慕容垂迟早要光复燕国,慕容暐和慕容评其实都是不足为虑的,真正的心腹之患是慕容垂。

待到他即位以后,苻坚的政治力量已经壮大了。由于苻生无道,尽管他的恶名有着值得理解的背景,但他的行径于国于民来说,却又不容原谅。民间思慕仁慈的君主,以取代现在的暴政。朝廷内部也怨声载道,他们不希望终日活在恐怖中,希冀情况会有所改变。

最得意的事情:弑苻生,欺苻法,坐稳帝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