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明的其实是包子

作者:dina来自未来

在网上闲逛的时候,看到了一则关于馒头的起源的文章

大意是:

蜀汉建兴三年(225年)秋天,诸葛亮采取攻心战,七擒七纵收服了孟获,与西南少族民族建立良好关系后,班师回朝。大军行到泸水,忽然阴云密布,狂风大作,巨浪滔天,军队无法渡河。诸葛亮精通天文,对天气变化非常熟悉,但这突然的变化,使他也迷惑不解。他忙请教前来相送、对这一带地理气候非常了解的孟获。孟获说:“这里几年来一直打仗,很多士兵战死在这里,这些客死异乡的冤魂经常出来作怪,凡是要在这里渡水的,必须祭供。”诸葛亮想到这些战士,为了国家的利益,抛尸他乡,如今战争结束了,将士们得胜回朝,他们却永远成为异乡孤魂,祭奠他们是应该的。他问孟获用什么作祭品。孟获说:“要用七七四十九颗人头祭供才会平安无事,而且来年肯定丰收。”

诸葛亮决定不以人头祭泸水。他来到泸水边,只见阴气四起,恶浪汹涌,士兵和战马也处在惊乱之中,看来不祭是不行的。当地土人对诸葛亮说:“上次丞相渡泸水之后,水边就夜夜鬼哭神号。从黄昏至天明,从不断绝。”诸葛亮心想,看来罪在我身上,怎么能牵连无辜军民呢,并决定亲自祭供。诸葛亮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一个用另一种物品替代人头的绝妙办法。他命令士兵杀牛宰羊,将牛羊肉斩成肉酱,拌成肉馅,在外面包上面粉,并做成人头模样,入笼屉蒸熟。这种祭品被称作“馒”。诸葛亮将这肉与面粉做的馒拿到泸水边,亲自摆在供桌上,拜祭一番,然后一个个丢进泸水。受祭后的泸水顿时云开雾散,风平浪静,大军顺顺当当地渡了过去。由于“”、“头”同义,后来就把“馒”称作“馒头”。馒头作了供品祭祀后被食用,人们从中得到启示,以馒头为食品。上两段来自《三国演义》,翻译成的白话文

但是,根据我国标准委最近推出的关于馒头的推荐性标准该标准第421条来说,诸葛亮做出来的就不应该叫馒头

该标准第421条规定:小麦粉馒头“外观:形态完整,色泽正常,表面无皱缩、塌陷,无黄斑、灰斑、黑斑、白毛和粘斑等缺陷,无异物”。这只是在产品感官质量基本要求方面提出限制性要求。标准全文未对小麦粉馒头产品的形状作任何具体规定。馒头标准出处satemp1etdefau1tshoap?id=3688

看了诸葛亮做的馒头,再看看馒头标准,我来分析下诸葛亮老先生做出的馒头为什么不能叫馒头

First1y:诸葛亮先生做出的馒头“馒”形状不符合标准,它不是圆形或椭圆形,而且表面有褶皱在外面包上面粉,并做成人头模样

sed1y:它的里面有馅,而我们大家公认的馒头是没有陷的,均为实心馒头

所以他老人家做出来的东西包皮大陷,没有褶更应该叫做包子,而不是馒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