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王绾建议,燕,齐,楚故地,离咸阳较远。如果不设置封国,恐怕难以镇守。请求皇帝分封燕,齐,楚三地给他的儿子,用来做为中央政府的藩国。在外做为拱卫屏障。

秦王政说:“寡人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

六十万人是秦国的举国之兵,秦王政认为六十万人攻楚不可行。

荆轲生在卫国,祖籍齐国。其先人继承了齐人尚武善技击的传统。荆轲出生于武林世家,但荆轲深沉好书,对技击略精通,因出身世家,在外有侠名。

秦内史职务是都城咸阳的最高行政长官,管辖一市咸阳,一郡内史郡。

大约是在秦王政十五年前后,曾经做过吕不韦门下舍人的司空马,来到赵国,面见赵王迁。司空马根据当前形势,向赵王迁建议,赵献出一半土地给秦,以贿赂秦求得自保,同时敲山震虎,借此激励六国合纵。赵处在对抗秦的前线,是燕,齐的屏障,赵还肩负着替中原几国抵御胡人的天职。秦赵相争近二十多年,五国对赵从未支援过。当然,赵的国策有失误之处,赵也多次对燕,齐用兵。

韩非子学成返回祖国,满怀报国之志,但韩国地处四站之地,国弱政治腐败,韩非子本人口吃严重,无法和人正常交流。遂报国无门,韩非子忿激之余,故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十余万字,独立完成了中央集权制理论的系统化工作。秦王政统一中原,建立秦朝,依照韩非子思想建立了秦帝国的国体。

赵悼襄王临死前做了一个错误决定,偃决定废长立幼,废除太子嘉,改立公子迁为王,史称赵幽穆王。史记中是,“赵王迁,其母倡也,嬖于悼襄王。悼襄王废嫡子嘉而立迁。迁素无行,信谗,故诛其良将李牧,用郭开。”

做为国尉的尉缭,从此担纲秦对六国统一战的战略总设计师,并携手墨家打造当时最强大的间谍组织——秦黑冰台。黑冰台在秦已创建多年,尉缭只是将其作用挥到了极致。尉缭任秦国尉十七年,秦统一中原。在秦王政的幕僚中,有两个人最了解秦王政,就是王翦和尉缭。尉缭也是秦王政唯一信任的重要大臣。原因很简单,尉缭是魏国人,在秦没有根基,不代表任何政团的利益。尉缭个性是有能力没野心。尉缭对于秦王政就象是一个天外来客,在秦王政最需要的时候,以绝世高手的形象横空出世,功成名就后,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丝云彩,翩然离去。

此人是齐人茅焦,齐国稷下学宫出身,高级知识分子。游历天下,来到咸阳。听说此事,茅焦细加分析,猜中秦王政的心思,决定借劝谏太后一事作为自己进身之阶。

“吾等伏法,请王将军信守承诺。”

秦军趁夜色掩护冲入楚营,现是空营,楚军已逃遁。大家一致觉得很无聊,没有尽兴,立即调整作战方案,向联军中最有战力的赵军起猛攻。庞煖突遇秦军晚上来攻,沉着应战,秦赵激战一整夜,赵军屹然不动,士气高昂。蒙骜见攻营不克,下令秦军回营,双方重新部署。

张唐回答:“应侯是丞相,文信侯是相国,秦王都叫他仲父,当然是文信侯厉害啊。”

秦王政说:“还没有呢。仲父都批阅过了,我有些看不懂,看不看无所谓了。”

子楚强立起身,拉着吕不韦的手,语重心长地说:“子楚得遇相国,为人生之大幸事。今子楚走了,望相国照顾我子赵政,象对自己儿子一样对待他。我举国托付相国,待赵政加冠亲政时还政于他。”

不远处,子楚静悄悄地站着,默默观看,一脸的欣慰表情。

赵国使节到车前行礼,“赵送秦太子妻,子,出境,礼毕。”

吕不韦说:“这是你父特地找名匠为你打造。剑名布武,取布义行刚,止戈为武之意,这是你父对你的期望。”

阳泉君看了一眼奉上的礼物,似乎兴趣不大,“吕不韦,你有何事,请说。”吕不韦环视周围,默不作声,阳泉君笑着吩咐周围退下。

吕不韦马车回到邯郸城内,来到商业区,吕不韦叫停马车,吩咐车夫先回,自己径自走了。

王龁抢着说:“2o万降卒放回赵国是万万不能的,放赵降卒回国,等于胜利化为无功,这仗白打了,我秦军战死将士如何瞑目于九泉之下。押回国内,可都是青壮年军人,一旦联络举事,如何收拾。我看只有,杀!”王龁牙缝里挤出个“杀”字,同时毫不犹豫地做了个手势。

6咸阳烽烟

灵渠的修成第一次沟通了长江和珠江水系,同时标志着中国的水利设计和施工都是当时世界最高水平。

灵渠建成后,军事供给有了充足保障,第二年,秦军平定百越,最强悍的西瓯越人被彻底打垮,其领西瓯译吁宋被秦斩。

秦帝国平定百越,在岭南设置了5个郡县,并多次迁民开岭南,加上最初的5o万军队留在岭南生产,前后共计约百万中原军民入岭南开。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29年。秦始皇第二次出巡。这次出巡路线是,从咸阳出,经阳武(河南阳武),到之罘,到琅邪,从上党(山西长治)回咸阳。途中刻石两块,是之罘刻石,之罘东观刻石。巡行主要地点是齐故地。

有人认为秦始皇的四次出巡是游山玩水,刻石封禅是给自己歌功颂德,展示自己权势。这种说法是欠考虑,相当不公正的。当时,君王祭天祭地祭神祭祖,是君王分内的工作,而且是相当重要的本职工作。为配合君王的这项职责,秦特设立奉常一职,其有众多属官,我们熟知的太史令,太卜令,太宰,博士等都是奉常属官,奉常位列九卿。

秦始皇自幼年起,就异常认真,相当勤政,这跟吕不韦和嬴氏家族对其所实施的严格近乎残酷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史记中记录,“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当时,公文是用笔书写在竹简或木简上的,一石是一百二十斤。对日常批示一项工作,秦始皇不批示完每天规定的重量,就日夜不休息。除此之外,当然还有廷议等多项工作。由此可见,秦始皇的工作量是惊人的。

秦始皇多次出巡的重要原因是,秦灭六国,天下初定,局势非常不稳定。被灭六国失去土地和权势的王室贵族以及门下宾客数量很多,这一群体全国就有三,四十万人,无时无刻不在想颠覆秦政权。六国一般民众,还没有天下一统的观念,部分人对故国仍有眷恋之情,

对秦的统治是不认可的,虽然秦灭六国,天下再没有战争。另外,秦始皇和高层官员面对空前庞大的帝国,显得力不从心。统一后施行的政策,有些过于僵化,如,《秦律》作为秦立国之本,对以服从为天职的武士团体秦人来说,执行都有困难。在法制松散的中原六国看来,那就是苛政,暴政。秦所定的各项政策,对后世影响巨大,但对解决当时的社会各种矛盾见效甚微。

秦始皇有建设天下的雄心和良好心愿,不过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还是很大的。做为帝国的最高统治者秦始皇,对现状是清楚的。在帝国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下,其实是暗流汹涌。含怨弯弓之士大有人在。秦始皇二次东游,生了张良狙击博浪沙事件。

张良,是韩国贵族,自其父以上,五代为韩丞相。秦灭韩,张良散尽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报其家五代相韩德恩义。

张良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百步之外击人,例不虚。张良与客阻击秦始皇博浪沙中,误中副车,行刺失败。秦始皇大怒,大索天下,张良更名姓,藏匿下邳。

随后,张良经黄石公传授《太公兵法》和《素书》,辅佐汉王刘邦建立汉政权。张良以“帝者师”自居,位列“汉初三杰”,封留候。

公元前217年,秦始皇三十年,无重大事件。修灵渠,南平百越继续进行中。据推测,李斯可能在这年升为丞相。

公元前216年,秦始皇三十一年。始皇为微行咸阳,与武士四人俱,夜出,逢盗兰池,见窘,武士击杀盗。始皇除出巡外,经常微行,这次是途中遇险。

同年,秦政府颁布了一项重要法令,是“使黔自实田”。法令的具体内容因秦文书的散失,我们已无从知晓。

据推测,应该是秦政府用法律的形式确定土地私有制和允许自由买卖。从而使得国有土地,商人地主土地,自由农民土地三者并存,这项政策和周王朝土地由封建领主所有,自由农民仅有土地使用权相比,应该说是有进步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