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王偃正沉醉在对燕的胜利中,秦军突然杀来,顿时措手不及,看着土地被占,军队被歼,赵王偃大骂秦王政背信弃义,无耻下流,心里很沉痛,就去世了。赵王偃史称赵悼襄王,“襄”是对偃执政成绩的肯定,“悼”是对偃死亡方式的痛心。

秦齐两国邦交敦睦,政府使团和民间商会,来往频繁,关系十分密切。秦对齐来访使团,亲密接待后,都送给贵重礼物,齐来使对秦兄弟般的友谊交口称赞,对秦的坚定友情坚信不疑。秦通过银弹外交,在齐培养了许多忠实的亲秦派,其中以齐丞相后胜为代表。十六年后,秦灭五国,兵临城下,齐不战而降,没有经过战争,齐纳入秦的版图。

秦王政依嬴贲之计,对劝谏赵太后者格杀勿论,相传相继锤杀27人,朝野内外无人再敢借此事劝谏。此时,不怕死的第28人出场了。

清晨,秦上党郡屯留地区。两支秦军列阵完毕,准备厮杀。这两支秦军同属秦国战斗序列,不少父子,兄弟分属两边,一场人间惨剧即将上演。

秦军集结灞桥,蒙骜主持战前会议,制定了偏师和韩,赵,魏三晋对峙,主力先破楚军的作战计划。准备精英部队给予楚军迎头致命打击,不料军情泄密,楚春申君提前得知秦军将来攻打,没有通知庞煖就带领楚军连夜逃遁。

甘罗主动找到吕不韦,说:“我看君侯好像很不开心哦。您有什么事吗?”吕不韦告诉张唐不肯去燕为相一事,“张唐精通军事,又懂管理,他是最佳人选,他不去谁去啊。”

樗里衿看着竹简,温和地问:“今天相国府送来的公文,大王都看完乐吗?”

子楚道:“蒙将军撤守函谷关,坚守不出,防守是没有问题的。联军远离本土作战,坚持不了多久会自行退去。昭王五十年,信陵君率三国联军破我于邯郸城下,郑安平部二万人投降。信陵君又再次破我大军。孝公变法百年来,我大秦战无不胜,竟会两次残败于一人之手。你两人对此有何对策?”

太子政在练习剑术,太子政身穿训练服,手持木剑,在剑术指导下和一名军士做动作对练。看上去有些呆拙,但有板有眼,一丝不苟。随着军官的口令,左格右挡,突刺回防,闪展腾挪,动作竟有些模样。

秦国使团车马和赵国送行车队,列队完毕,黑旗,红旗迎风飘扬,人喊马嘶,场面壮观。围观人群很多,燕太子丹在其中,神情悲凉。

赵政接过短剑抽出,细看,变得高兴起来,“这剑好锋利,咦,还刻得有字哦。”

吕不韦详细地把异人情况和自己的计划向老父全盘说出,吕公沉思良久,毅然说:“不韦,你有这样远大的志向,老父支持你,我举全家支持你。”

钓鱼需要一个好心情,吕不韦心里一乱,就没心思再钓下去。吕不韦上车返回邯郸城。窗外的黑衣人和红衣士兵越来越远了。

原来长平之战刚结束,白起即命将赵国降卒押入几条山谷中,命秦军精锐严加看守,部队休整。同时命王陵火回咸阳报捷,报告赵军主将赵括被射杀,2o万赵军投降,询问大王降卒如何安置。

1野风2与子携行3君者如山4王者之剑5伊水佳人

李斯杀韩非是有很深的背景的。李斯当时的职务是廷尉或者还在廷尉之下,李斯出任秦相是在秦始皇三十年前后。韩非死时,李斯的官职只是位列九卿。

韩非的存韩建议是和秦统一六国的国策相矛盾的。韩为四战之地,对弱国是劣势,对强秦来说,四战之地是优势,是兵家必争之地。秦若东出,必须先拿下韩国,方可四面出击,攻守兼备。韩非子凭借个人魅力试图干扰秦国策,是很多人都不原意看到的。

更重要的是,韩非子思想倡导中央集权,以君为本,限制分封制,对政府各级官员的权限有很多限定,这有可能会伤害到秦宗室和各政团的利益,大家是不允许韩非子长期呆在秦王政身边的。

韩非子的去世,秦王政亲赴廷尉调查。对其中内幕,秦王政心里明白,只是韩非子已经死了,对活着的人不必再深究了。

调查过程中,秦王政现李斯的书记官狱法功底不错,书法工整俊逸,遂选拔到自己身边工作,担任中车府令,这个书记官就是赵高。

赵高者,诸赵疏远属也,是赵姓分支。赵高昆弟数人,都出生在秦的徒刑劳改场所——隐宫,原因是其母被刑戮,赵高的母亲是犯人。按照秦律明确规定,犯人的后代低人一等,世世卑贱。赵高精于刀笔,以刀笔之文人选秦政府司法机构,担任吏。

史记中记录是,“秦王闻高强力,通于狱法,举以为中车府令。”强力是指做事果断,干练。

赵高担任中车府令,在当时是属于破格提拔。

中车府令是九卿太仆属官,类似于现在的司厅级干部,负责秦王办公室的车辆调度,官职不大。赵高担任中车府令二十余年,可以看出秦王政对赵高只是欣赏,并不器重。在一个以出身论人的时代,赵高是一个有误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