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丰小说网 > 般若莲花处处开 > 第5章 《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讲解 (5)

“不增不减”:是相对增减而言,是对事物数量的定义。由少到多曰增,由多到少曰减。通常我们也会以为,增便是实实在在的增,减便是实实在在的减。比如有人经商发财,名下资产猛增,于是心花怒放。过些时候生意亏损,资产一日少于一日,又为此焦虑伤心。其实,增减并不是固定的。就像大海,每天潮涨潮落。当潮涨时,海水看起来似乎增加了;潮落时,海水看起来似乎减少了。从局部来看,海水确实有增有减,但从整个大海而言,又何曾有增减呢?又如明月居士林举办冬令营,大家从四面八方云集于此。居士林的人员增加了,过几天冬令营结束,诸位各奔东西,居士林的人员又减少了。从居士林这几天的人数变化来看,似乎有增有减,但从整个世界而言,依然还是那些人,并没有什么增减。

法有:世间万物的名称虽是假安立,但除名称之外,尚有种种因缘形成的现象。比如桌子,虽然只是一堆材料、条件的组合,但这一现象是存在的,并具有相应的使用功能。所以说,这些因缘虽了无自性,但假相宛然。这因缘法的有,便是法有。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心经》,具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教典籍中文字最为简练,而内容极为丰富的法宝。它和《金刚经》一样,千百年来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影响历久不衰。

正因为得失是相依相存的,所以,面对任何得失时,我们都不应偏执一端。这是世人常有的追求误区。读书时,把全部希望寄托于此;恋爱时,又把所有快乐托付其中;创业时,则将人生终极价值维系此间。如果将生命中的一切建立于某个方面,即使在此得到成功,也往往会失去其他许多快乐。倘若不幸失败,则会失去全部精神依托,彷徨无依。反之,如果明了得失的相互关系,得到时不会忘形,因为那只是暂时的;失去时也不会沮丧,因为失去的同时,我们往往会收到命运的另一份礼物。

在今天这个时代,人们的追求可以说比以往任何时代更单纯,以为有钱就能过得快乐幸福。其实,财富只是构成人生幸福的诸多因素之一,更为重要的,是我们的身心健康。没有平和的心灵,没有健康的身体,我们就无法享用财富。一个人烦恼时,可以逃避环境,但不论有再多财富,也无法逃避内心。带着烦恼,即使走到天涯海角,也会郁郁不乐,无法开怀。

就人生幸福而言,首先决定于心灵健康,其次是身体健康,此外,才是财富、地位、事业等身外之物。然而,现代人往往忽略心灵健康对人生的重要意义。一方面,是为追求财富用尽心思;一方面,是在拥有财富后尽情放纵。总之,心灵时常处于各种病态中。如是,幸福自然也就遥不可及。正因为如此,有钱人虽越来越多,但真正感觉幸福者却寥寥无几。这也使我想起一个现实中的事例。有位信众告诉我,她曾参加过一位老总在豪华酒店举行的生日晚宴,有亲朋好友及各界名流、新闻媒体等各方嘉宾前来祝贺,场面无比隆重。会后,这位信众问主人感觉如何,他却怀念起十多年前生日时,母亲煮的几个鸡蛋。今天虽然极一时风光,心情却远不如昔日轻松快乐。可见,幸福并非来自外在的奢华,而是来自内心的感受。

住著六尘,给人生带来种种烦恼。我们想要解脱烦恼,就须将般若智慧运用于生活,时时以般若观照六尘,照见六尘皆空,烦恼自然不生。当我们因财富带来烦恼时,就可思维《心经》的公式:财富不异空,空不异财富;财富即是空,空即是财富。从而提醒自己:财富是缘起的,没有固定不变的实质,随缘而聚,随缘而散。财富也是一种存在的假相,是无常无我,如梦幻泡影的。我们倘能对财富具备这样的认识,还会为财富所累吗?

与此类似的还有《金刚经》的公式。《经》曰:“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我们同样可以将这一公式套用于现实中。当你因丈夫而生起烦恼时,就要想到:所谓丈夫,即非丈夫,是名丈夫。以此提醒自己:夫妻关系并非固定不变,只因某种因缘才成为夫妻,才有丈夫、妻子的相互关系。但这一关系也要受到无常规律的支配,一旦相关组成因缘不再具足,其关系也会

随之解体。他现在是你的丈夫,以后也可能成为其他人的丈夫。倘能具备这些认识,缘聚时彼此珍惜,缘散时互道珍重,也就没有因此而起的烦恼了。

世间一切,皆可作如是观想。比如对待儿女:儿女不异空,空不异儿女,儿女即是空,空即是儿女。或者是所谓儿女,即非儿女,是名儿女。又如对待友谊:友谊不异空,空不异友谊,友谊即是空,空即是友谊。或者是所谓友谊,即非友谊,是名友谊。再如对待地位:地位不异空,空不异地位,地位即是空,空即是地位。或者是所谓地位,即非地位,是名地位。财富、事业、家庭等等,亦复如是。倘能将这些观念落实于心行,那么,世间就没什么可以对我们构成障碍的了。

人生一世,无不希望自己能潇洒走一回。什么是潇洒?有人以为一掷千金是潇洒;有人以为一身名牌是潇洒;有人以为豪宅名车是潇洒;也有人以为万众瞩目是潇洒。其实,那些只是一时风光。这种风光所带来的,往往是更大的障碍。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人为保持以往的风光,保持相应的生活水准,不得不勉为其难,劳碌奔忙。一旦风光不再,就会痛苦失落。事实上,这种风光并非人生必需。我觉得,真正的潇洒是建立在超越束缚的基础上。倘能处处以般若智慧观照人生,不为物役,富贵能够自在,清贫同样自在,那才是究竟的潇洒。

超越生死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人生问题包罗万象,总括起来,不外“生死”二字。世人关心生活,其实,生活只是生的一部分。生从何来,死往何去?古往今来,东西方各种哲学、宗教都在努力探讨生的来源及死的归宿。佛教作为人生智慧及生命科学,不仅对于有情生死问题有着深入探究,更为我们指出了解决之道。

无明至老死,揭示了有情生命延续的十二个过程,又名十二缘起。具体内容为: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下面一一解释其含义,并说明关系。

一、无明:佛教以光明代表智慧,无明,就是没有了悟生命真相的智慧。因为缺乏这种智慧,使人生充满困惑,前景黯淡。无明,又是痛苦产生的根源。在“人生的大智慧”这部分,列举了凡夫认识上的种种困惑。这一切,都是由于众生无始以来的无明所致。

二、行:是行为。我们的行为主要来自三方面:一是思想行为,如想干好事的善念,或是想做坏事的恶念;二是语言行为,指生活中的各种语言,有爱语、真实语、利他语等善的语言,也有两舌、恶口、妄语等不善的语言;三是身体行为,有杀生、盗窃、邪淫等恶行,也有礼佛、诵经、布施等善行。人类由于我见使然,往往对自身行为充满自信,以为凡是自己想的、说的、做的,都是合理的。但我们知道这些行为是在什么状态下产生的吗?佛陀告诉我们:无明缘行。对于凡夫来说,一切行为产生的心理基础不是其他,正是无明。这些行为的正确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更要注意的是,无论是善行或恶行,并不会随行动结束而结束。换言之,任何一种已经发生的行为,都会转化为潜能或种子,成为推动生命延续的力量。比如我们为希望工程捐款,在客观上说,这种行为能使部分失学儿童因此得益;从自身而言,既是对慈悲等正面心行的长养,也是对吝啬等负面心理的克服。所以,事情在形成客观结果的同时,还会产生心行的结果,这是我们必须加以关注的。

三、识:是支撑有情生命的三种主要力量之一。此外,还有寿和暖。寿,是一期生死的时限;暖,是身体具有的温度。对于生命体而言,三者缺一不可。当寿限到来,识就会离开色身。于是乎,这个会说会动、会唱会跳的身体马上就会变为冰冷的躯壳,逐渐腐烂败坏,化为尘土。所以,识是执持有情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受世间常见的影响,只看到肉体现象,却未看到识的作用,才会有“人死如灯灭”的误解。须知,我们看到的那个有形色身,只是生命的存在形式。而无形的识,才是生命载体。所以说,死亡仅仅是一期生命形式的结束。离开这一色身后,识还在继续,还将以另一种生命形式出现。

行缘识,是说识在下期生命的结生相续时,需赖“行”的推动。此处,“行”是指往昔善恶行为遗留下的种子,又称业力。这正是推动识继续投生的力量,就像火箭推动卫星上天。《瑜伽师地论》中,对这一过程作了详细阐述。《论》曰:“彼于尔时,见其父母,共行邪行所出精血,而起颠倒。起颠倒者,见父母为邪行时,不谓父母行此邪行,乃起倒觉,见己自行,见自行已,便起贪爱。若当欲为女,彼即于父便起会贪;若当欲为男,彼即于母起贪亦尔。乃往逼趣,若女于母,欲其远去,若男于父,心亦复尔。生此欲已,或唯见男,或唯见女,如如渐近彼之处所。如是如是渐渐不见父母余分,唯见男女根门。

即于此处,便被拘碍。”人类投生,既是由业力推动,也是由淫欲心驱使。足见淫欲在有情生命中的“地位”。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中,有

恋母情结及恋父情结之说。从《瑜伽师地论》来看,弗氏之说也有一定道理。有情投生,正是基于情欲之心。男子于母亲起贪爱,女子于父亲起贪爱。那么,有情受生的当时,所见又是什么情景呢?《瑜伽师地论》对此也有说明。《论》曰:“若福薄者,当生下贱家,彼于死时,及入胎时,便闻种种纷乱之声,及自妄见入于丛林、竹苇、芦荻等中;若多福者,当生尊贵家,彼于尔时,便自闻有寂静、美妙、可意音声,及自妄见升宫殿等可意相现。”投胎者福报不同,受胎时所见境相亦不相同。

关于生命的构成,唯物论者以为是物质派生意识。《瑜伽师地论》则认为,意识也有自身的遗传系统。《论》曰:“尔时父母贪爱俱极,最后决定各出一滴浓厚精血,二滴和合,住母胎中,合为一段,犹如熟乳凝结之时,当于此处,一切种子异熟所摄,执受所依阿赖耶识,和合依托,云何和合依托,谓此所出浓厚精血合成一段,与颠倒缘中有俱灭。”生命的物质基础是父母的精卵,其精神基础则是阿赖耶识。正是由父母精卵与阿赖耶识和合一处,才完成这期生命的最初状态。

那么,阿赖耶识与父母精卵又是什么关系呢?《瑜伽师地论》说:“又此羯罗蓝色,与心心所安危共同,故名依托。由心心所依托力故,色不烂坏,色损益故,彼亦损益,是故说彼安危共同。又此羯罗蓝识最初托处,即名肉心,如是识于此处最初托,即从此处最后舍。”阿赖耶识与父母精卵相互依赖,安危与共。当寿限到来,也是由识的离去,宣告此期生命的结束。

四、名色:名,即受、想、行、识四蕴,色,即色蕴。现有的生命体,不外是名和色这五蕴的和合。或许有人会问,之前已专门谈过“识”,而五蕴中又有“识蕴”,二者岂非重复?须知,前面所言的“识”,是指生命的根本识,也就是经论中所说的“阿赖耶识”或“第八识”。而五蕴中的“识蕴”,则是由根本识派生的前六识。《解深密经》说:“广慧,阿陀那识为依止,为建立故,六识身转,谓眼识,耳鼻舌身意识。”此处的阿陀那识,即阿赖耶识异名。由阿赖耶识为根本依止,前六识才能生起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