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丰小说网 > 经典要言 > 《礼记》要言 第三章《礼记》要言(三)

凡举大事,毋逆大数,必顺其时,慎因其类

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

语出《周易•益•彖传》。意为:“对上减少,对下增益,民众无比喜悦。”《易》学以减下补上为“损”,减上补下为“益”。这是民本思想。因为下乃上之基础,无下,则上不存。补上时为不得已,故名为“损”;补下,为天之道,为根本,故名为“益”。这是一种平衡观,损有余补不足,自古来就是人们所希望的。

语出《周易•否•彖传》。此语与上语:“天地交而万物通”之义正相反。是说“天地不相通,则万物无从生长。”这是古人极力不愿见到情形。但“否极泰来”,事情坏到极点,就将好起来,故要看到希望,不要灰心。

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

有言逆于汝心,必求诸道;有言逊于汝心,必求诸非道

语出《尚书•大禹谟》。是随大禹出征有苗的益赞颂大禹的话。意为“只有仁德才能感天动地。”反映了上古贤人重德治的思想。

这段话集中反映了上古贤君重和谐、惠及黎民的美政思想。后世那些好乱乐祸,喜好权术,企图乱中取胜的统治人物,没有不失败的。

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

禹闻善言则拜

省刑罚,薄税敛

语出《论语•宪问》。孔子语。意思是:“不在那个职位上,不谋划那职位上的事情。”反而言之,即:人在职位上,就要认真谋划职分的事情,即要恪尽职责。

循循然善诱人

礼让为国

语出《中庸•第二十章》。意思是:“凡事先有准备就会成功,没有准备就会失败。”

语出《大学•传十章》。意思是:“百姓喜欢的就喜欢,百姓厌恶的就厌恶。”与民同心,以民之好恶为好恶。

语出《礼记•杂记下》。意思是:人的劳作和休息,就像张弓一样,“总是紧张而不松弛,无论文武都不能做到;总是松弛而不紧张,无论文武都不愿这样做;有紧张有松弛,这才是文武之道。”

善终者如始

语出《礼记•祭统》。意思是:“做事有好的结尾,要像有好的开始一样。”

号出令而民说(悦),谓之和;上下相亲,谓之仁;民不求其欲而得之,谓之信;除去天地之害,谓之义

语出《礼记•经解》。意思是:“出号令,人民很高兴,这就是和;上下相互亲爱,这就是仁;人民不去追求自己希望的东西却能得到,这就是信;消除天地的祸害,这就是义。”

君子慎始

语出《礼记•经解》。意为:“君子慎重事情的开始。”

差若豪,缪以千里

语出《礼记•经解》。意为:“有毫厘那样小的差错,会造成相差千里的结果。”

,音1í,通“厘”。

政者,正也

语出《礼记•哀公问》。孔子回答鲁哀公语。意为:“政治,就是端正、正派。”

古之为政,爱人为大

语出《礼记•哀公问》。孔子回答鲁哀公语。意为:“古代人从事政治,把爱护人民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爱与敬,其政之本与

语出《礼记•哀公问》。孔子语。意为:“仁爱和慎重,是从政的根本吧。”

礼,其政之本与

语出《礼记•哀公问》。孔子语。意思是:“礼,是从政的根本吧。”

礼也者,理也

语出《礼记•仲尼燕居》。意为:“礼,就是理。”

乐也者,节也

语出《礼记•仲尼燕居》。孔子语。意为:“乐,就是节奏。”

善则称人,过则称己,则民不争

语出《礼记•坊记》。孔子语。意为:“好事说是别人做的,过错说是自己的,老百姓就没有争心。”

善则称人,过则称己,则怨益亡

语出《礼记•坊记》。孔子语。意为:“好事说是别人做的,过错说是自己的,怨恨就会逐渐消亡。”

善则称人,过则称己,则民让善

语出《礼记•坊记》。孔子语。意为:“好事说是别人做的,过错说是自己的,百姓就会谦让良善。“

善则称亲,过则称己,则民作孝

语出《礼记•坊记》。孔子语。意为:“好事说是亲人做的,过错说是自己的,百姓就会讲孝心。”

父母在,不称老,言孝不言慈

语出《礼记•坊记》。孔子语。意为:“父母健在者,不能说自己老了,只谈论对长辈的孝道,而不谈论对晚辈的慈爱。”

父母在,不敢有其身,不敢私其财